泡脚是一种简单易行的养生方法,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疲劳,帮助睡眠。
但是,泡脚是个技术活儿,这几个泡脚习惯看似养生,其实会给身体带来伤害!
泡脚有禁忌
1
水太热
泡脚时,很多人觉得水越热效果越好,不热、不烫甚至不算是泡脚。但如果水太热,即使你不觉得烫,长时间浸泡也会引发低温烫伤,出现发白、红肿、脱皮或水疱等情况,严重时可能会造成组织坏死。
TIPS
成年人的泡脚最佳水温在38℃~43℃左右;儿童对温度极其敏感,老年人对温度感觉迟钝,二者泡脚的最佳水温在35℃~40℃左右,并应当由家人先试水温,防止发生烫伤
2
乱加料
很多人喜欢泡脚养生,认为加点料效果1+1>2,买的足浴包也五花八门,说是有祛湿、滋阴、暖宫、补肾等功效,每次泡脚丢进去好几包。但是!这里要提醒大家了,泡脚是调理身体的一种方法,要对证选择。
3
泡太久
有些人一泡就泡半小时以上,但真相是:泡脚并非越久越好。泡脚时间过长可能会引起血液回流障碍,导致脚部皮肤受伤,如果排汗过多、大脑缺血则容易出现头晕、心慌等问题。
一般泡15~20分钟,身上暖和、背上微汗即可。
这些泡脚错误别再犯
误区一:泡脚时追求出一身汗
传统医学认为,出汗需要阳气和津液共同参与,偶尔出一点汗,有助于让气血流动起来。
频繁出大汗则会耗损津液,使气血亏空,甚至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如怕冷恶风、口燥咽干等。
泡脚时泡至身体微微出汗最恰当,尤其晚上要尽量少出头汗,以保护气血不外泄。
误区二:吃完饭就开始泡
泡脚会加速血液循环,导致下肢血管扩张,饭后立即泡脚有可能减少部分人群胃肠的血液供给,影响消化吸收。
避免在过饱、过饥或进食状态下泡脚,饭后半小时内尤其不宜泡脚,最好在饭后1小时再泡。
泡脚不是人人都适合
心脑血管患者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如果泡脚时间过长或水温过高,会使更多的血液流向下肢和体表,从而引起心脏、脑部等重要器官的缺血,容易出现头晕眼花、心慌、胸闷等症,引起不良的后果。
下肢静脉曲张或血栓患者
下肢静脉血栓患者不建议泡脚,因为泡脚容易对下肢静脉血栓产生刺激,有可能会导致下肢静脉血栓脱落,甚至还有可能会引发病情加重。
来源:约见名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