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福建省地质调查研究院联合发现了1.5亿年前侏罗纪鸟类化石“政和八闽鸟”,这是目前世界上已知最早的鸟类之一,将现代鸟类身体构型出现的时间向前推进了近2000万年。

这一发现说明福建地区早在侏罗纪就已经有鸟类活动了,这还不算,福建还有个大名鼎鼎的小地方,名叫挂墩,是世界生物模式标本产地。

挂墩是福建南平市一个比较偏僻的村落,风景迷人,鸟类繁多,产出的仅脊椎动物标本就达50多种,以挂墩命名的就有武夷山特有物种挂墩鸦雀、挂墩角蟾、挂墩鳞毛蕨等。现在英国大不列颠自然博物馆有许多采集自中国挂墩的生物标本,而且在清代这里还发生了一个“三寻挂墩”的趣事。

1823年,法国神父罗文正来到了挂墩。他在挂墩附近建立了教堂,同时在这里采集了31000多号珍稀动植物标本,带回了法国,使挂墩的珍稀鸟类标本开始走上了世界。法国神父大卫看到罗文正的标本,对挂墩很是向往,1873年,他申请来到挂墩附近的天主教堂任职,立刻被这里的风景和繁多的鸟类迷住了。

大卫进行了详细的实地考察,还发现了许多新种鸟类,并大量采集标本,其中就包括挂墩鸦雀等。第二年,他首次发表文章,披露了挂墩鸟类的大量新种,采集的标本现存于巴黎自然博物馆,从此以后,挂墩便成为国外生物界瞩目的地方。

再次把挂墩呈现给世人的是英国人拉士奇,他是一个对生物学,特别是鸟类素有研究的官员,当时他在福州海关任税务司长。当拉士奇从法国文献中,获知大卫关于挂墩鸟类新种记载中的挂墩就在闽北时,很是兴奋。他下决心要去挂墩实地考察,来满足自己的研究爱好。

1896年元宵节过后,拉士奇根据大卫文章所写的大致情况,邀请了几个朋友一起到闽北去寻找。他们走了一个多月,历尽艰险,却没有找到挂墩。第二年,他再次出发,寻到建瓯这个地方,可挂墩在哪里,仍是一个谜。两次都无功而返,也没有让拉士奇丧失信心,他坚信只要自己不断地去寻找,一定会找到挂墩。

第三年一开春,拉士奇又踏上了征途,直抵现南平下辖的邵武。他改变了寻找策略,带着猎枪,循着山路,边打猎,边寻找,十多天后,来到邵武、建阳交界的黄坑乡,仍然没有挂墩的信息。这时,他准备卖掉野味,换些粮食而后返回邵武,再另谋办法。没想到一个外国人和洋式猎枪,吸引了到此赶集的山民的好奇,他们围观拉士奇,品头论足,其中有一个山民得知拉士奇喜欢打鸟,就随口说:“你要打鸟,上我们挂墩去,那儿什么鸟都有。”

当挂墩二字传入拉士奇耳朵时,他顿时高兴得跳了起来,大叫:“上帝呀,我终于找到挂墩了!”他跟随那个山民终于进入了离此不远的挂墩,进行了全面的考察,也采集了大量的标本。后来,他利用在挂墩获得的资料完成了两卷本《中国东部鸟类手册》一书,进一步把挂墩推向了世界。

挂墩有三个居民点,依海拔高度不同分为上挂墩、中挂墩、下挂墩。1872年,法国神父建造的古教堂遗址位于中挂墩,后来这座教堂迁往桐木村三港。挂墩的风景的确非同一般,其一线天全长3.5公里,古道蜿蜒、陡峻而幽深,道旁古树参天,树叶茂盛,如天然棚室。还有一处高40米,宽6米的瀑布,从陡壁上飞泻而下,挂如帘,断似雾,飘若雪,直入深潭,响声震耳,飞雾湿衣。

如今,在世界生物界中,挂墩已成为生物王国的代名词,被誉为研究爬行和两栖动物分布的钥匙。挂墩还上了邮票画,画面上山高林密,瀑布飞悬,显示出了浓郁的原始气息。挂墩更是成为武夷山地区著名的旅游胜地,这里的鸟类也成为旅游观光的最大亮点。

现在,发现八闽鸟的政和县就在挂墩附近,同属于南平市,这也就为挂墩鸟资源丰富和悠久历史作了最有力的注脚和例证,不仅为当地的旅游业增添了光彩,更为鸟类研究者和爱鸟人士提供了一个理想的科考圣地。文并供图/刘永加

点赞(0)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