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假期结束,
不想上班、不想上学、不想起床?
从“假期模式”切换到“工作模式”
还不太适应?
来看看如何应对吧!
什么是
“节后综合征”
长假后,出现失眠、疲乏无力、精力不集中、情绪不太好等现象,甚至有些人会感觉心慌胸闷,从而影响工作和生活,这就是“节后综合征”。哪些因素会导致“节后综合征”?
1.睡眠紊乱。假日期间,身体缺乏充足的休息,人体生物钟被打乱,睡眠紊乱就会找上门。
2.手机沉溺。假期长时间刷手机,不仅会过度依赖手机,还会因长期低头或久坐,引发头疼、颈痛、腰背痛等不适。
3.疲劳焦虑。节后可能会出现抑郁、烦闷等心理问题,还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精神紧张、疲乏无力等情况。
4.肠胃紊乱。假日里大吃大喝过后,有人可能会出现胃负担重、消化不良,导致腹胀、腹痛、恶心、腹泻等。
如何调整适应?
1.在假期后半段,要有意识地去限制睡眠,调节睡眠生物钟,不要让睡眠过长,避免出现“星期一综合征”(即上班前夜睡不着,到工作那天就非常疲劳的状态)。
2.假期后刚开始工作时,难免会出现一些心烦意乱,或觉得注意力不够专注、记忆力下降、工作效率不高的状态。此时,可以通过放松、正念冥想、闻香,还有其他的一些运动,来调整状态。
避免假日
“心脏综合征”
假日期间,饮食不规律、作息颠倒等问题不仅容易引发“节后综合征”,还可能加重心血管负担,甚至诱发“心脏综合征”。这种综合征常表现为心慌、胸闷、憋气等症状,多数是由于疲劳和生活节奏紊乱所引起。
对于患有心脏疾病的人群来说,熬夜、过度劳累等行为可能会使病情进一步恶化。因此,在假期中,更应注重合理安排作息,保持规律服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发作的风险。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如保证充足睡眠、清淡饮食、减少饮酒或避免酗酒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症状。然而,如果这些措施未能有效改善症状,应及时就医,以免延误治疗。
转自:央视新闻
来源:宣武普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