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由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中国地震学会、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整体改革专业委员会共同主办的地球科学大中衔接创新人才培养论坛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主办。“中学生地球科学素质培养丛书”首本《宇宙起源与太阳系形成》在论坛上首发。该书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浙江大学、长江大学、中国地震学会、北京一零一中教育集团、北京大学科学技术协会的多名院士和领导以及来自青岛第九中学、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重庆市巴南中学等多所中学的老师出席会议。
地球科学大中衔接创新人才培养论坛现场
青岛第九中学作为全国唯一一所连续三年入选国际地球科学奥林匹克竞赛国家队的中学,承担了该套丛书第一册《宇宙起源与太阳系形成》和第七册《地球表面过程》的编写工作。该书由青岛九中孙睿书记主持,联合地理老师、物理老师等多个学科教师共同编写,历时一年,经过多次修改和完善,最终在北京大学成功发布。
《宇宙起源与太阳系形成》一书以专业翔实的语言、举重若轻的风格,向读者介绍宇宙星辰的奥秘。以宇宙的时间初始为起点,从大爆炸到元素的诞生,再到行星的形成,本书串联了135亿年演进的关键知识,将一部精彩宏大的宇宙史娓娓道来。
《宇宙起源与太阳系形成》图书封面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学部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郭正堂出席地球科学大中衔接创新人才培养论坛和新书发布会开幕式并致辞。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徐义刚,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长、教授张立飞,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科学院大学基础教育研究院院长、北京一零一中教育集团总校长陆云泉,北京市政协委员、市科协委员、北京市门头沟区政协副主席、门头沟区科学技术协会主席顾慈阳等做了专题报告。
沈冰致辞
新书发布环节,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副院长沈冰介绍了“中学生地球科学素质培养丛书”的策划背景和编写逻辑。据悉,该丛书由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牵头,组织了来自全国 30 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近百位专家学者构成丛书编委会,对丛书进行科学指导。全套丛书包括《宇宙起源与太阳系形成》《地月系统起源与地球圈层分异》《地球物质基础》等14册。逻辑体系是从宇宙起源、地球起源、圈层分离到圈层的相互作用,再到备受关注的环境问题,如全球变暖、双碳、自然灾害等,旨在培养我国青少年的地球系统观,帮助学生建立较为完整的地球科学知识体系。
夏红卫致辞
北京大学出版社党委书记、董事长夏红卫介绍了该社的理工出版优势和未来发展战略。他提到,一方面,科技强国、航天强国国家战略深入实施,我国地球科学综合水平走在世界前列,急需吸引对地球科学兴趣年轻人才加入其中,该丛书的出版希望加强地球科学的科普教育,同时培养一批对地球科学感兴趣的中学生,从而对地球科学源源不断输送人才。另一方面,当前中学和大学地球学科教育存在一些断层问题,而地球科学涵盖范围极广,各个学科之间没有形成有效交叉,这一现象严重阻碍地球科学的拓展和人才培养。该丛书重点关注地球科学科学逻辑和知识体系连贯,同时尽量将内容扁平化,主动引导学生理解地球科学关键科学问题,特别是建立地球科学和其他基础学科的有效连接,进而探索地球科学大中衔接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
夏红卫表示,北京大学出版社将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特别是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进一步深化全面改革的指导思想,坚持“教材优先、学术为本、建设一流”的经营方针,不断创新出版形式,更好服务党和国家人才培养,谱写出版新篇章。
《宇宙起源与太阳系形成》揭幕
发布会上,中国科学院周忠和院士、潘永信院士、徐义刚院士以及沈冰、夏红卫、中国地震学会秘书长李亚琦,山东省青岛第九中学校长孙睿,北京大学科学技术协会副秘书长郑英姿共同为《宇宙起源与太阳系形成》揭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