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敏

“阵阵鸡鸣叫醒了乡村微曦的清晨。秋风清爽,万物扑簌簌闪着光。”这是作家高方长篇报告文学《小镇青年》开头的一句描写,一股熟稔而清新的乡村气息扑面而来,也拉开了一本书的文学序幕。作者以笔为犁,深耕细作,通过一组组人物群像,多维度立体化呈现了中国社会生活的时代变迁,描绘了一幅乡村巨变的画卷,既是乡村振兴实践的生动写照,更是乡村变迁的文学镜像。

《小镇青年》

高方 著

青岛出版社

“小镇青年”是一个比较时髦的称呼,广义上指出生在农村或者县城,后来迁徙到城市工作、生活的人们。许多有知识、有抱负的青年从农村走出去,又回到农村创业、工作,他们为“小镇青年”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他们的故事注定不平凡。

在讲述这些小镇青年的故事时,作者采用了散点透视的方法,每条线索均独立成篇,却又紧密相连,共同构建起一个完整的小镇青年奋斗图景。每一章提供的旋律与节奏都是扎实而丰富的,涓涓细流汇成一部时代的交响乐。

比如《盐碱地,稻飘香》一章中,故事沿着袁隆平领衔成立的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这一坐标展开,耐盐碱水稻种苗正在茁壮成长,无数年轻的科研人员从事育种、杂交等实验工作,到贫瘠的土地里开疆拓田,只为了一个信念——“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飞越山海》讲述了一支研究生支教团队,十二年间共派遣百余名志愿者前往宁夏、西藏、新疆、贵州等地开展支教活动,他们让贫瘠小镇的儿童插上理想的翅膀。

除此之外,《小镇青年》还引入了很多海洋小镇日新月异发展变化的新图景,蔚蓝的海洋画卷徐徐展开时,我们为之眼前一亮。

《渔港欢歌》中的返乡大学生撸起袖子当起渔民,万顷碧波是他躬耕放牧的蓝色粮仓,有着千年历史的琅琊镇古渔港,成为国家级示范海洋牧场。

《负碳海岛》一章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海岛的变迁——2023年,有海中浮翠之美誉的灵山岛成为中国第一个负碳海岛。渔民们静谧的海岛生活,也经历着时代的波澜。年轻的海岛人发展民宿业、旅游业,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照进现实。

这些都是小镇青年的缩影。他们立足乡村大地,不断夯实产业之基,弘扬文化之光,发挥组织之力,探寻善治之策,拓展共富之路,在广袤的田野上执笔擘画梦想,成为记录中国乡村振兴时代史诗的重要篇章。

《小镇青年》对中国小镇的蓬勃发展与青年奋斗历程的描绘,是通过作者深入每一个小镇、村落进行真实记录而完成的。高方将各地的青年励志故事与乡村变革的实践经验,通过多重叙事线索的交织、时间与空间的灵活调度、人物对话与内心独白的深度挖掘,以及宏大叙事与微观叙事的有机融合,精心编排成展现中国小镇青年时代风貌的“纪实画册”。

叙事手法上,《小镇青年》实现了宏大叙事与微观叙事的有机融合。前者关注的是小镇青年在乡村振兴、农业科技、教育扶贫等领域的整体贡献与影响;后者则聚焦于个体人物的生活经历、成长历程与内心世界。

宏大叙事与微观叙事的交替铺陈,既展现了小镇青年在时代大潮中的英勇奋斗与卓越成就,又揭示了他们在个人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与情感纠葛。同时,作品也赋予了宏大的历史视野与细腻的个体关怀,极大地丰富了文本的深度与广度。

就在我准备合上这本书时,一个亮点意外出现,它在结尾处等着我——作者用这样一段文字照应开头:“带着城市尘埃的人们,回到这宁静的夜里,每个细胞都被这乡野的气息浸染得饱满膨胀起来。”

开头以“乡村的清晨”起墨,结尾以“乡村的夜晚”收笔,首尾呼应,形成巧妙的、咏叹式的文学叙事脉络,足见作者的玲珑匠心。

点赞(0)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