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

文少卿:美西方挑拨中柬关系,不少中国自媒体竟随之起舞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文少卿】 近来,外媒大肆炒作“柬埔寨转向西方”议题,意图制造中柬关系出现裂痕的假象。 中国和柬埔寨是守望相助、患难与共的“铁杆”朋友,这种舆论攻势显然意在离间两国民心民意,进而撕裂中柬紧密关系,是再典型不过的舆论战。 对美西方的这种伎俩,我们其实并不陌生,在俄乌冲突、台海议题等多个领域,都已见识过类似的“舆论三板斧”。然而遗憾的是,也许是由于柬埔寨相对遥远且关注度较低、大家

冲突升级!西方解禁乌军用导弹打俄本土,拜登下台前最后的疯狂?

俄乌都打了两年多了,这场战争竟然还有升级的空间?事实告诉我们,是的!根据路透社的报道,西方国家纷纷取消了对乌克兰的打击限制,允许乌军使用西方导弹或其他武器,攻击俄罗斯领土纵深。率先解禁攻击限制的是美国,拜登亲自解除了对乌军使用武器和打击范围的限制;随后英法德迅速跟进,也解禁了相关限制。而这一解除乌军使用武器限制的做法,将会导致俄乌战争朝着不可控的方向发展,这场战争的规模将会进一步扩大。为此,特朗普

总台记者观察丨伊俄外长会晤 强调美西方单边制裁不可接受

当地时间25日,伊朗外长阿拉格齐在首都德黑兰与到访的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举行会晤,随后双方就双边关系、地区局势等热点议题举行联合新闻发布会。针对美伊关系和伊朗核协议相关谈判,阿拉格齐表示,伊朗已经就其核计划与俄罗斯进行了密切磋商,并向俄罗斯介绍了伊朗与欧洲三国进行谈判的情况。提到美西方在伊核问题上的立场,阿拉格齐表示,伊朗不会在威胁下与美国进行谈判。伊朗外长阿拉格齐:关于伊核谈判,伊朗立场非常明确,

中方下3道管制令,美国被卡脖子,拜登底牌耗尽,邀34国联合抗华

中方关键矿产反制见效,美方邀34国共同“抗华”,资金来源成最大短板,拜登政府底牌耗尽,“小圈子”能成型吗?9月23号,利用在纽约举行联合国大会的机会,美方与欧盟等多方代表举行会谈,并宣布建立一个“矿产安全金融网络”,用于加强“印太地区”和欧洲多国机构的合作,推进关键矿产供应链的“多样化、安全化和可持续化”。说白了就是另起炉灶,降低对中国的依赖,阻止中国在关键矿产领域占据主导地位,进而在未来某个时刻

出大事了?29份机密文件遭泄露!北约敢动手,俄罗斯就进攻日韩?

据直新闻援引英国《金融时报》披露俄罗斯外泄的机密文件显示,俄罗斯担心一旦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O)开战,其东部疆域或遭美国及其区域盟友攻击而成为弱点,俄军因此计划在此情况下“预先打击日本和韩国”。外媒分析称,亚洲已经逐渐成为俄罗斯在俄乌冲突以及反对北约立场上的核心。据报道,这些机密文件取自29份俄军军事档案,时间横跨2008年至2014年,主要内容为“应对俄罗斯东部边境的潜在冲突”。不得不说,

原创 武契奇被指虚伪,才签完反俄宣言,转头却向普京做出一承诺求原谅

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仿佛变了个人,刚在谴责俄罗斯的声明上签字,转头又给普京打电话示好。不到一星期,他的态度180度大拐弯,如此变卦会取得普京的信任吗?作为同样处于欧洲腹地的国家,塞尔维亚和俄罗斯的关系一直不错。可是自从俄乌冲突爆发以来,塞尔维亚对俄态度不冷不热,这使得外界产生了怀疑,认为两国已经走低。但近日,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的一个举动,打消了质疑。根据法新社的报道,当地时间10月20日,武契奇与俄

以色列野心暴露,俄罗斯重磅表态,当着全世界的面,中方把话说透

俄罗斯国防部便公开表示,乌克兰部队在前一天针对俄罗斯罗斯托夫州发动了导弹袭击,导弹数量更是达到了恐怖的10枚。对此,俄国防部第一时间便强调称,俄方一定会对乌克兰的这一行为给予回应。然而,俄国防部的话音刚落,乌克拉的武装部队于近日 ,竟再次对俄罗斯境内发动了大规模的导弹袭击,并造成了数人死亡、多人受伤。在此背景下,俄罗斯对乌克兰实施了报复性打击,据俄国防部通报称,此次行动俄军采用了远程武器,对基辅实

原创 泽连斯基将迎强援?和俄罗斯有血海深仇,大批士兵加入乌军

扶持代理人对俄发动战争,这是美西方国家打压俄罗斯的核心战略。历经两年多的血战,作为首个“代理人”的乌克兰已经筋疲力尽。而在近乎绝望之际,泽连斯基孤注一掷,派出上万大军突袭库尔斯克,一度搅得俄罗斯鸡飞狗跳。值得注意的是,乌军的这支奇兵中拥有大批雇佣军,其中格鲁吉亚雇佣兵人数更是超过了多个北约成员国。虽然格鲁吉亚和俄罗斯同为苏联加盟国,但两国之间有着血海深仇。当下,美西方国家也在格鲁吉亚国内大搞“颜色

CNN主持人:中国人聪明得多

近日,美国媒体人法里德·扎卡利亚接受《外交政策》杂志专访时表示,中国有实现和平、稳定和一体化的动力,无意摧毁现有国际体系。而美国的对华政策却显得过于对抗, 如果美方能采取更具合作性的态度,也许结果会不同。扎卡利亚是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的主持人、《后美国世界》《自由的未来》和《革命时代》等书籍的作者。他从2024年美国大选说起,指出美国民粹主义的崛起,以及西方社会中存在的焦虑甚至愤怒情绪,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