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捉幽灵粒子,研究宇宙起源!江门中微子实验即将建成投入使用,这是世界上最大的中微子研究机构。
中微子是宇宙形成之初就存在的最古老最原始的粒子,又被称为幽灵粒子,很多人相信鬼魂就是由这种粒子构成的,因为它不带电,具有极强的穿透性,从我们身体经过也不会产生任何感觉,像极了人们想象中的鬼魂。我国投入巨资建造科研装备来研究中微子,这到底有何意义?难道科学的尽头真的是神学?
地下700米,全球最大!
在地下700米深处,挖出巨大空间,然后建造一个直径超35米的玻璃球,里边注入不同的液体。
这就是我国建造的世界最大的研究中微子的装备,巨大的施工难度不是随便一个国家就能承受,基建狂魔的实力果然不是吹的。
这套探测装备位于江门地下700的实验大厅,大厅中有一个44米深的水池,水池里还有一个直径35.4米的有机玻璃球。
这个玻璃球由263块厚度达12厘米的有机玻璃,从顶到底逐层拼接而成。有机玻璃总体净重约600吨,是世界上最大的单体有机玻璃球。
完成组装之后,玻璃球内部将注入2万吨的液体闪烁体。外部水池内将放置3.5万吨超纯水,因为两种液体密度不一样,固定在水池中的玻璃球,将承受超过3000吨的浮力。
没有强大的基建能力,和高超的拼接材料,根本不可能建起这样一个有机玻璃球。而这也正是我国工业实力的体现,没有强大的技术实力,想建成这样一个装备无异于痴人说梦。
江门中微子实验自2013年立项,2015年开工建设地下实验室,2021年地下实验室交付使用并开始安装探测器。
直至2024年10月,经过技术人员9年多奋战后,整座实验中心即将建成,预计2025年8月正式运行,使用寿命约为30年。
之所以耗费巨资和巨大的工程量,把这个探测设备建在地底深处,就是为了通过外部的岩石和土地,屏蔽宇宙中的各种射线,给探测中心创造“干净”的环境。
而中微子则不会受到岩石和土层的影响,因为其具有超强的穿透力。我们把手掌张开伸在身前,每一秒钟也许都会有上亿的中微子穿过。
因为中微子不带电,即便穿过我们的手掌,我们也不会有任何感觉。也正是这样的特性,才让中微子有了“幽灵粒子”的称呼。
什么是中微子,到底有何神奇之处?
虽然号称“幽灵粒子”,听起来让人觉着有点不舒服,但实际上,这种粒子是宇宙中的基本粒子,充斥着整个宇宙空间。
中微子是沟通物质世界的基本粒子之一,质量小于电子质量的一亿分之一。虽然质量小又难以观察,但它在粒子物理的标准模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中微子最大的特点就是不带电,这让它和电子、质子等带电粒子有本质区别。在电磁环境中,中微子不会受到电磁力的影响,因为其根本不会产生电磁力。
中微子以接近光速的速度在宇宙中穿行,极高的速度再加上极强的穿透力,它可以轻易穿透地球这样的行星,甚至就连太阳这种恒星都能轻松穿越。
这就从侧面证明,古人说的穿墙术等,真的有可能存在,只是我们还没有找到正确的途径而已。就是不知古人对穿墙术的执着,是知道中微子的特性,还是全凭想象而杜撰出来的。
中微子有三种形态,分别是电子中微子、缪中微子(μ介子型中微子)和陶中微子(τ子型中微子),在传播过程中,中微子可以在三种形态中相互转化。
中微子在宇宙中可以说是无处不在,而且产生的途径多种多样。宇宙诞生之初,在大爆炸过程中产生了大量中微子。宇宙中每平方厘米每秒会飞过3万亿个中微子。
超新星爆发也会产生中微子,一次超新星爆发可以释放出10的58次方个中微子。就连人自身的放射性,每秒钟也会释放出几千个中微子。
太阳的核聚变过程、宇宙射线撞击地球大气层,都会产生大量中微子。核电站反应堆在裂变过程中也会产生中微子,人造的粒子加速器也能产生中微子。
这是一种随时随地都会产生的粒子,遍布宇宙空间也就不稀奇了。自1956年被首次证实存在以后,中微子领域的研究成果,已经获得4次诺贝尔奖。
中微子太神奇,科学尽头是神学?
我国对中微子的研究,最早始于大亚湾核电站。2003年,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人员提出,利用大亚湾核电站和反对产生的中微子,来寻找中微子第三种振荡模式。
2007年,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动工建设,由地面控制室和地下5个实验装置构成,最深处位于地下320米。
2011年底,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室里的6个探测器提前投入运行。三个多月之后,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王贻芳宣布,实验室发现一种新的中微子振荡,并测得振荡几率。
此后几年,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继续进行,中微子振荡振幅的测量精度,也从2012年的20%,提升到后期的2.8%。
一直到2020年底,这处实验装置才正式退役。而此时江门中微子实验正在紧张建设中,继续接棒后续对中微子的研究试验。
中微子的种种特性,难免会让很多人联想到“鬼魂”,以至于“科学尽头是神学”、“当科学家爬到山顶才发现,神学已经在那里恭候多时”的说法甚嚣尘上。
人类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二-牛顿和爱因斯坦,研究到最后都转向神学,牛顿晚年开始搞炼金术和神学研究,爱因斯坦晚年也同样研究过神学。
如今在世的物理学大师杨振宁,也在以此采访中回答说:“如果问有没有一个造物者,那我想是有的,因为整个世界的结构不是偶然的”。
三尊物理学大神,在物理学领域研究一生之后,都把目标瞄向“神学、上帝或造物主”,这只是一种巧合,还是真的“科学尽头是神学”?
其实,对于三位物理学大师的说法,大部分都是网上的穿凿附会,牛顿晚年可能有点偏向神学的意思,毕竟身处神学统治一切的时代,难免会受到影响。
而爱因斯坦和杨振宁,绝对没有“科学尽头是神学”的想法,他们只是越研究越发现物理学的神妙之处,无法找到完美解释,然后归功于“造物主”,而这个“造物主”绝不是神学中的“上帝”。
世界大国争先恐后,都在努力研究
目前,我国的江门中微子实验,建成投入使用后将成为世界中微子研究中心之一。针对中微子的研究,还有日本的顶级神冈中微子实验和美国的深部地下中微子实验。
2019年,日本政府批准“顶级神冈”中微子探测器的建造计划,拨款3200万美元作为首批建造费用。
“顶级神冈”将建在岐阜县飞弹市地下,能探测宇宙射线、太阳、超新星和粒子加速器等各种来源产生的海量中微子。
实验主体设施深约71米直径68米,储水高达26万吨,水池壁上约4万个光电倍增管,用来捕捉中微子与水反应发出的微光。
东京大学物理学家清水雅之表示,“顶级神冈”还有望发现质子衰变,这是一种从未被观测到的现象。
按照目前的研究理论,质子的寿命超过10的34次方年,如果“顶级神冈”依然观测不到衰变现象,意味着质子的寿命又要增加10倍以上。
美国也想在这场中微子研究竞赛中胜出,一直专注于建设深部地下中微子实验,预计建设成本将超过30亿美元。
要知道,我们的江门中微子实验,总投资也不过20多亿人民币,而美国的投资折合人民币高达200多亿,是我国投入的10倍以上。
虽然美国政府和研究机构野心勃勃,不惜投入巨资也要取得领先优势,不过投资大不一定能够就意味着一定好。
美国深部地下中微子实验的建设成本飙升,是因为建设工期一再延误导致的,再加上预算不断超支,累积下来导致飙升至30亿美元以上。
就算如此巨大的投入,美国的中微子实验建设进度比我国晚6年,这就意味着美国的深部地下中微子实验,要到21世纪30年代才能正式运行。
探索中微子,掌握其中隐藏的秘密,有助于了解宇宙演变的过程。另外,中微子也是粒子物理研究的最前沿阵地,对中微子的研究,有助于推动整个科学领域发展,而且从能源到医疗,都有中微子的用武之地,一旦掌握中微子,还能造福全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