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期间,新质生产力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还被列为2024年政府工作十大任务之首。

上药国风召开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扩大)会议

4月2日上午,上药国风党委以“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国风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召开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扩大)会议,党政班子成员及相关部室负责人参会。会上,上药国风党委书记、总经理孟庆敏领学了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和上实集团对贯彻落实新质生产力的要求。与会人员结合前期自学的关于国有企业和医药行业的重要论述,围绕“如何加速发展国风新质生产力”这一话题,畅谈对新质生产力的理解和认识,一致认为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并就如何运用“共生”理念加快破题发展国风新质生产力达成一致共识。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不仅是一个发展命题,也是一个改革命题,对于推动产业升级、经济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着眼医药行业,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为行业高质量发展和加快推进医药健康产业链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关键动力和战略抓手。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要发展新质生产力,创新起主导作用。

在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扩大)会上,与会人员提及最多的词就是创新,从产品研发创新、医学转化创新、学术营销创新、装备升级创新到企业管理创新、组织能力创新、思维方式创新、人才培养创新,创新贯穿到企业发展的各个链条。

作为一家有着一百多年传承发展的现代大型国有医药企业,上药国风深知,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历代国风人怀揣“国药当自强”的初心,赓续“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的精神,坚持“科技兴企”的方略,在早期自主研发的青岛市“九朵金花”远销海内外,其中利胆片在 1985 年为青岛市医药系统夺得首枚国家银质奖章,也是当时医药行业的最高奖项。

1985 年国家《新药审批办法》颁布之后,“青岛中药”的新药原创研发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公司将研制产品与市场开发紧密结合,科学布局产品线,陆续推出了快胃片、养心氏片、苦甘冲剂等中成药,创新打造了五大领域77个品种的产品体系,五个独家中成药产品载入国家药典。公司目前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山东省中医经典名方协同创新中心、山东省高等学校协同创新中心。近年来先后获得各级科技奖项10余项,拥有的国家发明专利36项。

“十四五”以来,上药国风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在深耕养心氏片、红源达、快胃片、苦甘颗粒等高品质产品的同时持续攻关,引进新药研究,攻关中药经典名方,激活休眠品种,不断丰富产品体系结构,努力向价值链的上游攀登。

公司与多家高校、科研机构、医院合作,开展了红源达3大医学研究、养心氏6大循证医学研究,进一步补充了高等级循证医学证据,各项研究成果陆续在多家国际专业期刊发表,形成产品指南、共识39个,推动产品研究从数据到证据、再到产品学术力的有效转化。

2023年5月7日,在青岛国际会议中心召开养心氏片HEARTRIP研究总结会议暨2023“心动力”创新论坛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加快医药健康产业链现代化建设,离不开新技术、新装备的“硬核”支撑。其中,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韩雅玲牵头,历时五年开展的养心氏片HEARTRIP研究是国内首个多中心、前瞻性中成药养心氏片VS西药曲美他嗪对PCI患者心脏康复影响的非劣效研究,将为心脏康复患者提供更有效的康复方案,为中国特色心脏康复之路贡献新的循证证据。

固体制剂车间包装工序焕然一新

上药国风积极拥抱数字化浪潮,通过引入CKD流水线、启动MES智能制造项目推动化药车间各品种生产全流程降本增效,同时各项数据的收集也为企业管理与决策提供参考。2020年,国风领导班子本着推动企业持续健康发展,为企业未来长远考虑,将加快装备升级提到公司重要议程,并以“精益化、自动化、信息化、绿色化”为目标,将推动生产基地的卓越制造建设写入“十四五”发展规划,实施“2-1-1”工程,即建成2个精品工序、1个精品车间、1个标准检验中心。目前已完成质量检验中心建设和合成制剂精品车间打造,其他项目正在有序推进中。

上药国风召开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扩大)会议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上药国风坚持生态优先,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生产经营全过程,通过加强对智能生产、绿色生产的投入,不断进行产品技术升级、节约能源资源改进、污染物治理,促进企业绿色低碳化发展,在2023年被认定为国家级绿色工厂。

人才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资源。为了更好地引入、培养人才,上药国风不断创新人才发展机制,创设了多通道人才培养路径和多种类成长动力平台,搭建了鼓励创新的容错机制,为人才成长培育了向上而生的土壤。同时上药国风通过组织创新,不断打造共生型组织,极大地凝聚了团队的战斗力,激发了企业新动能,为加快破题发展国风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新空间。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新时期医药行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当下,上药国风在新品研发、人才结构、智能制造、数字化发展等方面距离新质生产力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特征还有较大差距,未来还要继续转变理念思维,强化创新驱动,从实际出发,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和要素基础,抓好研发创新和成果转化,布局卓越制造项目的快速落地,加快培育和发展国风的新质生产力,推动企业的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医药事业现代化体系建设贡献国风力量。

点赞(0)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