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6日,北京“两区”建设金融领域推进制度型开放情况新闻发布会举行。北京市委金融办副主任王颖介绍,2024年本市金融业实现增加值8154.2亿元,同比增长7.6%,创近五年之最,拉动GDP增长1.3个百分点,凸显金融业“压舱石”地位。同时,加强服务保障,提升国家金融管理中心能级,金融机构资产规模约占全国一半,私募股权、创业投资基金管理规模、辖区直接融资规模、保险深度、保险密度等均居全国首位。
5大领域发布近百项政策
“两区”建设以来,市委金融办在全国省级层面首次集中发布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近百项系列政策,并积极探索与实践,推动金融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服务发展新质生产力。
例如,在科技金融方面,扎实推进中关村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在绿色金融方面,推动将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纳入《北京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在普惠金融方面,建立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在养老金融方面,将指数基金纳入个人养老金产品目录,其中个人养老金账户数、缴存资金规模均居全国试点城市前列;在数字金融方面,深入开展数字人民币试点。
优化金融生态体系建设
市委金融办创新打造全球金融服务等3大网络平台,金融会客厅等6个基础平台,畅融工程等N个特色平台,凝聚国内、联动海外力量,建设国际一流的金融生态环境。同时,坚持内培外引、稳存扩增,发挥“服务包”“服务管家”机制,金融领域全年推动52家机构在京落地,包括多个全国“首家”。
值得一提的是,本市首次在内地成功举办金融界“奥运会”Sibos2024年会,创新联动举办“投资北京全球金融服务网络体系启动会”。首批邀请20余家头部中外资金融机构成为合作伙伴,对接全球优质资源和信息,吸引全球知名企业及其伙伴、客户等投资北京,不断扩大首都金融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
科创绿色股权投资基金加速集聚
王颖介绍,北京市新设8只政府投资基金,重点投向人工智能、绿色能源和低碳产业等,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支撑。目前,已实现落地基金6只、规模近60亿元。此外,5家国有大行依托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股权投资试点加大科创支持力度,达成初步意向基金规模近530亿元,储备项目超100个。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李佳
编辑/刘忠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