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汾河畔艳阳天》中的版画。 视频截图
“那一年您栽下的红星杨已发新芽,晋绥革命根据地驻扎在蔡家崖。五谷杂粮呀同在一个打谷场上打,从此您和俺村里人就住在一搭搭……”这首极具黄土风情的歌曲,反映的是革命战争年代,山西省吕梁市兴县军民保卫延安、屏障陕甘的红色历史。
近期在中央新影老故事频道播出的纪录片《文化中国——蔚汾河畔艳阳天》,以兴县为窗口,将镜头对准70余年来这片土地上发生的故事,借助纪实视听表达,讲述兴县的“来时路”和“前行路”,是一次盘活历史资源、弘扬红色文化的有益尝试。
《蔚汾河畔艳阳天》将视点聚焦微小个体。这些看似寻常的个体,却暗含一个个鲜为人知的故事。
这些故事讲的是什么?
讲述了一个清秀的字。废弃窑洞中的墙皮上为何刻着一个繁体的“饿”字?这是当时晋绥边区人民生活状况的真实写照——缺衣少粮、物资匮乏。在这种情况下,兴县军民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开展了边区大生产运动。纪录片借这个字真实反映当时军民的生活状态,辅以音乐和文献资料,让人更感到根据地生活之艰辛和军民之坚毅。
讲述了一个鲜活的人。烈士陈仓,离开家乡70年杳无音信,一度被认为“做了土匪”。经烈士寻亲团和媒体协助,其后人最终在晋绥解放区烈士陵园找到了陈仓的坟墓。这部纪录片聚焦这段寻亲之路,展示这片土地对先烈的温情,彰显纪录片的人文关怀。
讲述了一支动人的歌。《九九艳阳天》这首歌家喻户晓,其曲作者高如星就是兴县人。这部纪录片以此为切口,引出战斗剧社、歌曲《解放区的天》、小说《吕梁英雄传》等艺术团体和作品,展现出晋绥边区社会稳定发展、文化生活丰富的美好图景。借艺术作品连缀叙事、呈现场景,强化纪录片的红色基因,对观众的影响更为深刻有力。
讲述了一列红色列车。“蔡家崖号”列车串联起山西省会太原和革命老区兴县,不仅是老区经济发展的助农车,也是红色文化的宣传车。创作团队以列车衔接前后情节,既拓宽地理空间,也划下时代发展轨迹,还暗含老区与时代接轨,走向乡村全面振兴的隐喻,具有一定现实意义和艺术价值。
在这部纪录片中,兴县是独特的。血肉之躯铸起的屏障,让侵略者难以染指黄河西岸;坚韧意志维系的枢纽,让红色心脏与外部世界顺畅沟通。以一城见百城,《蔚汾河畔艳阳天》绘就了红色中国的一城一角,而在中华大地上,尚有千百座城市和村落的英雄故事等待我们去发掘、讲述和传播。从这个角度看,该片为红色文化叙事提供了有益经验,是红色文化在荧屏上转化的典范。
讲好这些小故事,才能做好红色文化的“大叙事”。《蔚汾河畔艳阳天》独具匠心,以文字、文物、历史影像呈现的历史场景和以采访、纪实影像呈现的现实场景交织,共同构建起跨时空的叙事场域,使作品的叙事层次更加丰富,历史纵深感得以强化,对历史与现实的反思也更为深刻。
值得一提的是,创作团队借版画这种颇具地域特色的艺术形式再现历史场景,丰富内容表达。除封面外,在晋绥边区第四届群英会等多个场景中都出现了版画动画。虚实穿插,为纪录片创作的想象力提供了更多可能,使观众获得更多信息与思考。
红色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如何让红色文化焕发当代价值,还需文艺工作者持续探索和思考。一部优秀的红色文化作品应当用良好的视听体验感染人,用生动的故事情节打动人,用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涵育人。期待有更多类似《蔚汾河畔艳阳天》这样传承历史、启迪未来的作品,共同点亮红色文化的“艳阳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