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于湖南长沙陈家大山楚墓的《人物龙凤图》帛画
◎王红(古典文学教授)
“梦泽悲风动白茅,楚王葬尽满城娇。未知歌舞能多少,虚减宫厨为细腰。”这是李商隐的怀古诗《梦泽》,说的是楚灵王喜欢腰身纤细的女子,楚宫美女争相节食减肥,饿死也在所不惜。诗人经过古云梦泽时,只见白茅萧萧,只觉悲风阵阵,此处真不知埋葬着多少饿瘦腰肢折损寿命的宫女,她们可能至死都没意识到:为了趋附君王变态的嗜好,博得其短暂垂青,赔上青春和生命,这种盲目与自愿,才是人生最大的悲剧。
细腰故事出自先秦典籍,《战国策·楚策》“威王问于莫敖子华”篇载:楚臣莫敖子华对楚威王说:“昔者,先君灵王好小腰,楚士约食,冯(凭)而能立,式而能起。食之可欲,忍而不入;死之可恶,然而不避。”
莫敖子华与威王谈论楚国历史上的名臣,威王叹息说今天没有这样的人物了,莫敖子华于是讲了上面的故事,说灵王好细腰,臣子就拼死节食,饿到虚弱,站立时一定得扶着点什么才立得稳,坐在车里也得抓着车前横木才能起身。可见君王的好尚影响至大至深,如果您“好贤”,那么臣子都会争当贤人,像历史上楚国名臣那样的贤人就会出现了。这是引历史教训规劝当代国君的一段著名谏言。
原来最早节食争为细腰的是“士”不是“女”。为了迎合国君喜好朝野上下忙减肥是全社会的普遍风习,不仅仅局限于后宫。
楚灵王好细腰即使在当时也是被人们视为病态审美的。先秦到汉代大量典籍中都能看到无论男女皆以体型丰满颀长为美的记载。《诗经·卫风·硕人》描写嫁往卫国的庄姜,高大、丰腴,“肤如凝脂”,脖子白皙,额头方正宽阔,长眉入鬓(领如蝤蛴,螓首蛾眉)。对这位大号美人的描绘几乎可视为春秋时代贵族美女的模板。这种审美标准我们在汉代宫廷选择后妃时还可看到。
贵族女性审美突出颀长丰满等健康因素,明显有在婚姻中多生育子嗣以保证政权稳固、家族绵延的现实考量,而在生产力低下、经济欠发达的时代,男子体型丰硕也是引人注目的一种美。
最戏剧化的是张苍,楚汉战争中在刘邦军中效力,大约级别很低。某次犯罪当斩,解衣伏质(行斩刑时用的垫板)将要砍头时,被一个重要人物王陵看见。王见张苍“身长大,肥白如瓠”,叹为“美士”,找刘邦说情,刀下留人,救下命来(见《史记·张丞相列传》)。王是与刘邦一起从沛县起家的老大哥,从刘邦处救个人不难。有趣的是王不认识张,不了解他有何功勋或才能,没问罪过大小可赦与否,只看到一个剥去上衣裸露出来肥白如大瓠瓜的脊背就判断为杀之可惜的“美士”,可见长大肥白的男子是多么难得。
张苍也真对得住这具刀俎下救出的好肉身,以后辅佐相国萧何,图书簿记、法律条令、天文历法,无所不学,无所不通,官阶一路上升,汉文帝时做到丞相,终身奉养王陵夫妇如父母,自己也活到一百岁以上。
回到病态审美的细腰故事,节食的“士”何时转换性别为“女”无法确知,《后汉书·马援传》载马援子马廖作《上长乐宫以劝成德政疏》,引证楚王好细腰故事,概括说:“传曰:吴王好剑客,百姓多创瘢;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朝中置换成“宫中”,峨冠博带的大臣变成了后宫争宠的嫔妃。仅就这一转换论,形象鲜明了,让人联想到楚宫奢靡的音乐歌舞,细腰广袖,曼妙绝伦,文学意味增强,警世的意义却削弱了。
幸好马廖的文章有大量引证的特点,以后传诵久远的民谣“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广眉,四方且半额;城中好大袖,四方全匹帛”就出自该文,与楚王好细腰的故事一起生动诠释了“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