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信诈骗莫侥幸,防范电诈靠自身

近日,一大学生分享

自己和同学在上课时突然收到

来自共友小z的电话

问了句

“请问你是小z的同学吗?”

因为在上课

于是大家都挂断了电话

并且,二人都不约而同地开始怀疑

是否是“电信诈骗”

于是,二人在群聊里测试小z

而小z不发文字

坚持打电话的反常行为

坚定了同学心里的怀疑

此时,同学们坚信一定是电信诈骗

为了防止信息被盗

并把小z移除了群聊

结果,这位同学

收到了这样一条视频……

大学生:

“诶哟

!真不是诈骗……

我们下课就来!”

医生:

“你们是不是同学啊,真狠!”

网友:

“视频来了我都会以为是AI换脸”

“该防的没防住,不该防的全防了”

了解到真实情况后

同学们第一时间去到医院

照顾受伤的小z

并肩同行,互帮互助

祝福几位同学的友谊长存~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防范AI换脸诈骗呢?

学会三招识别AI“换脸换声”

↓↓↓

我们可以要求对方在视频对话的时候,在脸部面前,通过挥手的方式去识别实时伪造的视频。在挥手的过程中会造成面部的数据干扰,他所伪造的人脸会产生一定的抖动或者闪现,或是一些其他异常的情况。

在点对点的沟通过程中,可以问一些只有对方知道的问题,验证对方的真实性。

还可以让对方通过按鼻子按脸的方式,观察其面部变化,真人的鼻子按下去是会变形,但AI生成的鼻子并不会,同样脸部也是一样的。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鉴别方式都是基于现有算法的局限性。未来随着AI技术的发展,“动起来”“挥手”“比数字”等有可能难不倒新技术,“数字人”同样能顺利完成以上动作,从而更加具备迷惑性。所以,防范AI诈骗,还是要从自己出发,做好信息保护,提高警惕。

例如,不要泄露个人信息,尤其要注意图像、声音、指纹等生物信息的保护。“AI换脸”的数据基础是被模仿人的照片、视频等,个人公开在外的照片、视频越多,意味着AI算法参考的数据越多,生成的“数字人”会更真实。

同时,在涉及资金交易等场景下,需要多留心眼,不轻易相信视频、声音。很多时候,传统的识别方式要比技术识别更有效。

崭新的学习旅程闪亮开启!

新的学期

和团团一起为网络安全

知识“账户”充值吧~

让网络成为同学们

学习生活中的良师益友

陪伴大家健康成长!

新学期,新气象

希望大家都能

提高反诈意识,守护校园安全

开启平安新学期~

点赞(0)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