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批第一书记派驻以来,临沂市莒南县聚焦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目标任务,牢固树立片区化思维,通过健全工作机制、强化组织推动、开展晾晒比武等系列措施,引导和激励第一书记按照“树点、连线、组面、成片”的工作思路,持续在建强基层党组织、推进强村富民、提升治理水平和为民办事服务等工作上下功夫,奋力打造乡村振兴“莒南样板”。
健全机制聚合力。在片区建设过程中,莒南县既注重机制保障,也注意调动和发挥第一书记的主观能动性。一方面,强化机制保障。推动县委将第一书记工作和示范片区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在县级层面成立第一书记工作组,每个片区明确一名县级帮包领导靠上指挥,统筹推动片区建设与全域乡村振兴一体化谋划、一体化推进。在镇级层面以片区为单位成立联合党委,推动形成县选派办联系服务、派出单位关心指导、乡镇党委属地管理“三位一体”联动机制,凝聚合力。选派单位累计到村走访指导200余次,帮助协调发展项目49个。乡镇包村班子成员每周到村指导帮助工作不少于1次,帮助解决问题困难70余件,有力推动选派工作深入开展。另一方面,注重调动第一书记能动性。制定《片区第一书记“五比五争先”晾晒比武活动实施方案》,推动第一书记横向打擂台,纵向抓共建,营造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同时,用好临时党委例会制度开展“赋能提升”行动,邀请优秀第一书记代表作报告、组织到先进村沉浸式学习、脱稿述职汇报,累计召开会议23次,有效提升第一书记“硬实力”。
组织召开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党委书记述职会议
规划引领强支撑。坚持把规划作为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建设的首要任务,用高品质规划引领高质量建设。一是深入走访打基础。指导第一书记按照“五必访、五必问”要求,深入开展大走访行动,围绕班子建设、阵地建设、村庄治理、产业基础、集体资产资源、群众诉求等内容,通过走访入户、实地查看、交流座谈等方式,全面掌握任职村发展现状和帮扶需求,形成调研报告49篇。二是规划联编定路子。指导片区在因村制宜,科学编制村庄规划的基础上,主动融入县域、镇域总体规划,对村庄发展、产业布局、沿途沿线环境提升等作出统一安排,整体设计,先后组织7次片区规划审核会,反馈修改问题40余条。同时,邀请县直有关部门对片区项目规划进行评审论证,做好“土特产”文章,形成“一区一品、一区一韵”。如大店镇“禾莓家园”片区以鲁沟河为纽带,以和美家园建设为依托,通过整合四季草莓、杂交水稻、美丽乡村建设等优势资源,发挥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联合社优势,打造集万亩高标准稻田种植、千亩草莓高效丰产、和美家园示范建设等为一体的“一心二园三产业”示范区;岭泉镇“田园游学”片区发挥马棚官庄村3A级旅游景区优势,引入山东少年行运营团队,整合沿线村庄文化资源,打造研学线路,带动片区发展近郊乡村旅游,推动乡村休闲旅游与现代智慧农业产业交叉融合、互促互融。
乡村振兴示范片区规划评审
联建共建促发展。坚持将“串点连线成面”同跨村联建工作结合起来,通过各项政策叠加,进一步整合资源,提升治理效率,带动整体发展。一是发挥片区联合党委中枢作用,引导各村之间共治共享,坚持以强村带弱村、先进村带后进村,以支部联合推动要事共商,打破村、社、企沟通壁垒的方式,打造“村村联、村社联、村企联”的党建引领“跨村联建”升级版。如岭泉片区党委强化政企村党建联建共富牵引作用,成功招引广源食品在后左山村建立“共富车间”,为片区内联建村民提供就业岗位40余个。二是针对产业发展过程中资源分散、规模较小、各自为战的局面,发挥片区第一书记联盟集群效应,共商确定片区主导产业方向,特质化做好农文旅融合发展文章。如相沟镇“薯镇飘香”片区将红薯产业作为主攻方向,通过强化产学研合作、做实电商营销、补齐供应链建设等方式,初步构建起产购销于一体、叶茎果深加工的红薯产业发展全产业链条。三是注重串接点线成片,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系统集成,整体效益充分发挥。按照“一个规划、一条干线、一个主题、一链产业、一批美村”的建设要求,突出主题策划、特色营造、节点建设,协同推进片区人居环境整体提升,共打造14个综合示范村,35个特色示范村,推动美丽乡村串珠成链、连线成景。(中共莒南县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