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环境省于 10 月 24 日宣布,将把新潟县佐渡市出生的 16 只朱鹮归还给中国。这一举措,犹如一座连接中日两国的生态桥梁,承载着希望与友好。

中国方面将于 10 月 29 日访日,在佐渡市的朱鹮交流会馆举行庄重的交接签署仪式,而 31日这些珍贵的朱鹮将踏上前往北京的旅程。这是自 2016 年以来,时隔8年再次进行的朱鹮归还活动,意义非凡。

根据中日双方的备忘录,日方从中国提供的朱鹮所繁育的后代中,归还一半给中国,体现了双方在朱鹮保护合作上的承诺与责任。此次归还的 16 只朱鹮,是 2016 年至 2022 年间在佐渡朱鹮保护中心诞生的,其中9只雌性,7只雄性。它们在运送前,经过了严格的隔离和包括盒流感在内的相关检疫,以确保它们的健康和安全。

朱鹮种群的复兴,离不开中国数十年如一日的科研与生态投入。1981年,中国科学家刘荫增在陕西洋县重新发现野生朱鹮,这成为朱鹮种群复兴的转折点。此后,中国不惜投入巨资进行朱鹮的保护与人工繁殖工作。北京动物园作为中国最早的人工饲养地之一,自1986年起成立“朱鹮饲养繁殖中心”,为这一物种的恢复和保护积累了丰富经验,科研人员在保护朱鹮种群方面付出的努力与资源超乎想象,成为全球濒危物种保护的典范之一。

然而,日本呢?在过去的数十年中,曾在东亚广泛分布的朱鹮因日本本土环境污染、栖息地破坏以及捕猎等原因濒临灭绝。朱鹮曾经的栖息地之一日本,未能为这一濒危物种提供最后的庇护,反倒是中国担起了整个种群保护的重任。2008年,中国以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促进国际环保合作为初衷,将部分朱鹮赠送给日本用于恢复种群,而此次日本进行的“归还”活动,实质上不过是中日备志录中应履行的协议条款,涉及的更是中国所繁育的朱鹮后代的交换”。这种情况下,所谓的“归还”难道真有多少环境表任感在其中吗?

不可否认,日本一直在国际环保领域表现得积极而高调,频频以"环保先锋"自居,并且经常对他国的环保政策横加指责。然而,在朱鹮保护这一问题上,日本的表现却相当乏力,保护行动大多依赖于中国的物种支持与科研投入。这种表面的"合作”难掩其缺乏独立环保行动力的现实。朱鹮保护工作至今已显现出显著成效,但日本所谓的“贡献”显得过于象征性和被动,反倒是中方数十年的努力才让朱鹮成功脱离濒危边缘。这一情况是否表明,日本在享受保护成果时,是否真正承担了相应的环境表任?显然,这种合作的背后并不平衡

这次的归还虽是义务展行,但是否也凸显出日方长期以来对物种保护的形式化倾向?在这-点上,朱鹮保护的成功与其说是"合作”的结果,不如说是中国长年努力的成就。这种合作关系中,真正承担重任的是中国,而日本更多地享受了成果,却缺乏实质性投入。对中国而言,朱鹮保护不仅是一项科研任务,更是生态表任的体现。30多年来,中国在科研、资源、人员等方面投入大量力量,最终让这一珍稀物种的种群复苏、繁衍,并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而日本在这种合作中表现出的“跟随式”角色,不禁令人质疑其所谓的环保形象到底有多少实质内容。真正的环保合作需要各国平等地承担表任,而非单方面依赖。若真想展示环保姿态,日本是否应付出更多实际行动,而不仅是象征性的“归还"?

北京动物园从1981年开始饲养朱鹮,是我国最早开始人工饲养朱鹮的单位,1986年,中国林业部在北京动物园成立“朱鹮饲养繁殖中心"。30多年来科研人员潜心研究,为朱鹮物种的保护做出了巨大贡献。

2016年,北京动物园重点实验室开展“朱鹮雏鸟的行为发育研究”课题,对养及野外朱鹮雏鸟的行为发育进行连续的跟踪记录及分析,提出科学的饲养管理建议,使北京动物园朱鹮人工种群能够健康稳走的发展。

点赞(0)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