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

AI下田 种业上分 看AI训练师如何给棉花“刷脸打卡”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加快攻克一批突破性品种。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是我国农业科研不可替代的战略资源,在科研育种加代、应急种子生产、制种繁种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如今,这里正被建成集科研、生产、销售、科技交流、成果转化为一体的服务全国的“南繁硅谷”。初春时节,总台央视记者来到这里采访,看到了种源攻关的新变化。种源攻关里的AI训练师在南繁基地的这块棉花

中国科研团队实现太赫兹关键技术突破 助力新一代无线通信等发展

中新网北京1月22日电 (记者 孙自法)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空天院)1月22日向媒体发布消息说,该院科研团队通过创新技术,已成功实现超宽带太赫兹偏振态的高精度动态调控。这项关键技术突破,将助力推动太赫兹在新一代无线通信、文物无损检测、生物微量传感等方向发展和应用,在电子信息、文化遗产、生命健康等领域发挥独特作用。太赫兹多功能宽带偏振调制器。(a)为器件结构示意图;(b)为实验测得的四种偏

山大研究生这个寒假是怎样度过的?听说他们都在冲KPI?

听说春节是科研人冲KPI的黄金期?此话不假,不信一起去看看山东大学研究生的寒假生活:山东大学齐鲁交通学院2025是滇中引水工程决战香炉山、抢抓工期主动权的关键之年,尽管是春节假期,齐鲁交通学院博士研究生陈安东并没有休息,而是在山东大学岩土工程导师团队的悉心指导和带领下扎根工程一线。团队克服高海拔、大斜坡、拱顶淋雨等复杂艰苦条件,开展专项超前地质预报工作,全力保障滇中引水工程第一陡斜井-----香炉

国产载人飞艇成功首飞!

国产载人飞艇AS700D成功完成科研首飞2月21日,由中航工业自主研制的国产载人飞艇“祥云”AS700电动型AS700D在湖北荆门成功完成科研首飞,标志着我国低空经济领域的绿色航空新装备取得重大突破。转自:人民日报客户端来源:大江网

昆虫新物种海珠微瓢虫被发现

新华社广州电(记者周颖)记者近日从广东省科学院了解到,该院动物研究所昆虫生态与害虫控制研究中心科研团队在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发现一个昆虫新物种,研究者以发现地将其命名为海珠微瓢虫。相关论文成果发表在国际动物分类学期刊《动物阶元》上。广东省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副研究员、该所海珠湿地昆虫多样性监测项目负责人俞雅丽介绍,团队从2020年开始对海珠湿地昆虫进行全面系统的监测和调查。在标本分类鉴定过程中,发现昆

搜论文、学代码……多所高校接入的DeepSeek“满血版”有哪些神奇之处?

新学期,多所高校掀起了智能化革新浪潮。中国人民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等高校正式接入了DeepSeek“满血版”。这个拥有6710亿参数的“超级大脑”,正在以每周迭代的领域知识和强大的“思维链”技术,为高校师生们提供科研计算、数学推导、代码修正等高难度任务的精准支持。DeepSeek“满血版”究竟是一个怎样的版本?和普通版有哪些不同?AI新伙伴如何赋能高校教学科研创新发展?登录学校“Dee

守护“水下国门”的听海者

作为我国水声工程学科奠基人和水声科技事业开拓者之一,杨士莪一生践行“做人做事做学问,为船为海为国防”的理想追求,攻克了一系列关键核心技术,推动实现了重大创新突破,培养了一大批挑大梁、担重任的科技人才,为共和国筑起了坚不可摧的“水下长城”。杨士莪以“谋海济国”为使命担当,全身心投入我国水声科研事业中,通过经年累月的辛勤耕耘、不懈探索,把论文写在了祖国的深蓝海域。2024年3月19日,杨士莪因病逝世,

勇闯科技创新“华山一条路”——解码河南“重建科学院”改革

撒下一颗创新“种子”,呵护3年多,能长成什么样?2021年10月,面对“不成创新高地,就成发展洼地”的紧迫形势,河南省认准“华山一条路”,重建重振科学院,靠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3年多来,河南以体制创新助力科技创新,将一家不太起眼的科研事业单位,重塑为开放创新的新型研发机构,探索突破创新发展瓶颈的特色路径,为中原大地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布局创新发展“关键一子”2022年,华南理工大学教授余龙在阔别

【光明论坛】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光明论坛】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吉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强调,要推进科技创新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整合科研资源和力量,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优化创新生态,力争在一批重大科技专项上取得新突破,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近年来,我国在科研协同创新体系建设上取得了显著进展。自党中央、国务院2016年发布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以来,我国紧扣发展、深化改革、强化激励、扩大开放,系列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