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沙

敦煌形成三道绿色屏障:莫高窟积沙量减95%以上

中新社兰州2月23日电 (记者 冯志军 李亚龙)“在莫高窟扫沙子”是几代敦煌莫高窟人共有的深刻记忆,而“风轻云淡”已成为如今新常态。这是被称为“中国旱极”的敦煌构筑生态安全屏障的缩影之一,目前已基本形成三道绿色屏障,大大提高了防风阻沙能力,减少了沙尘暴发生频率。敦煌市林业草原事务中心主任夏生福23日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介绍说,近年来,敦煌因地制宜在重点区域采取工程治沙、封沙育林(草)、沙化土地封禁

3046公里“绿围脖”彰显中国生态治理奇迹(凭栏天下)

葫芦岛景区地处新疆塔里木河下游、塔克拉玛干沙漠东缘,这里集沙漠、湖泊、胡杨于一体,美不胜收,吸引着天南海北的游客慕名而来。  新华社记者 陈 朔摄环绕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全长3046公里的绿色阻沙防护带成功锁边“合龙”,世界最长的环沙漠绿色生态屏障在中国建成,这是人类防沙治沙史上的奇迹。新疆是中国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积最大、分布最广、危害最严重的省区之一,塔克拉玛干沙漠更是强烈风沙活动和严重风沙灾害区

我国科研人员利用退役风机叶片研发出新型防沙材料

新华社兰州2月26日电(记者崔翰超)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敦煌戈壁荒漠研究站柳本立研究员团队以退役风机叶片为原料,成功研发了新型防沙材料,为循环利用退役风机叶片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国际水土保持科学权威期刊《国际水土保持研究》。柳本立介绍,风沙灾害严重影响荒漠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生态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现有固沙措施能够有效防治沙害,但传统材料如秸秆、芦苇存在易老化、寿命

退役风机叶片“变身”新型防沙材料

科技日报兰州2月26日电 (记者颉满斌)记者26日从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获悉,该院敦煌戈壁荒漠研究站柳本立研究员团队以退役风机叶片为原料,成功研发出新型防沙材料,为循环利用退役风机叶片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国际水土保持科学期刊《国际水土保持研究》。风沙灾害严重影响荒漠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生态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现有固沙措施能够有效防治沙害,但所用的秸秆、芦苇等传统材料

研发成功!原料竟是→

◎ 科技日报记者 颉满斌记者26日从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获悉,该院敦煌戈壁荒漠研究站柳本立研究员团队以退役风机叶片为原料,成功研发新型防沙材料,为循环利用退役风机叶片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国际水土保持科学期刊《国际水土保持研究》。“风电场往往与需要开展防沙治沙工作的地区接近或重合,这种地理重叠的优势为防沙原材料的供应和资源化循环利用提供了可能。”柳本立说。记者了解到

我家这一年:沙漠锁边 家乡环境变美

于田,这片被沙漠紧紧环抱的家园,往昔岁月里,风沙是生活中最为沉重的底色。近年来,随着防沙治沙的举措推进,环境变得越来越好。奥依托格拉克乡的农民艾孜则,在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了一辈子。面对那肆虐的风沙,他曾无奈地叹息:“这沙子就像个恶魔,怎么赶都赶不走,日子过得实在是太难了。”2014年,艾孜则在于田县奥依托格拉克乡塔吾尕孜村承包了600亩沙漠地,开始尝试种植红柳大芸。那时他便发现,种植红柳大芸一方面

科研人员研发出新型防沙材料

据新华社电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敦煌戈壁荒漠研究站柳本立研究员团队以退役风机叶片为原料,成功研发了新型防沙材料,为循环利用退役风机叶片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国际水土保持科学权威期刊《国际水土保持研究》。柳本立介绍,风沙灾害严重影响荒漠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生态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现有固沙措施能够有效防治沙害,但传统材料如秸秆、芦苇存在易老化、寿命短、强度不足等问题,亟待

原创 108口深井镇守,每年维护费上千万,我国为何要修这条冷清公路?

塔克拉玛干沙漠,这片被冠以“死亡之海”之名的神秘之地,以极端的气候环境、瞬息万变的温差与永不停歇的沙丘迁徙闻名于世。但在90年代,我国居然在这片荒凉的土地上,修建一条长达522公里的公路。修好之后,还在这条公路旁边建设了一百多个水房,有专人看守,专家们更是在沙漠中开展了众多治沙工作。建造的时候就花掉了370亿元,而每年光是维护这条公路,各种成本又要花掉上千万元。我国为何付出那么大代价也要修它?能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