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

文化中国行|中国的年味,浓浓的情感——春节:一场跨越时空的相聚

瑞龙携福归,金蛇踏春来。春节,中国人心中最盛大的节日,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情感。乙巳蛇年春节,是申遗成功后的首个春节,再掀文化热潮。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我们与古人对话,与亲友团聚。中国的年味在历史中流淌,古老的诗词在岁月中传诵,绚烂的色彩在欢笑中绽放。从传统习俗到现代创意,过春节的形式不断焕新,但属于春节的文化记忆将一直深植于我们的血脉之中。■诗词里的春节春节,自古以来便是文人墨客笔下的“宠儿

古人如何“化干戈为玉帛”?商代玉戈载三千年“以和为贵”

中新网兰州2月10日电 (冯志军 高展)“化干戈为玉帛”为一则来源于中国历史故事中的成语,比喻使战争化为和平(干戈分指古代的两种兵器,玉帛指玉器和丝织品)。而藏于甘肃庆阳市博物馆的中国国宝级文物“乍册吾”玉戈,则鲜明地呈现出在3000年前的商朝,如何如润物细无声地“化干戈为玉帛”。庆阳市博物馆副研究馆员李泾婷近日接受中新网记者专访时介绍说,甘肃东部泾水中上游,殷商时期分布着不少诸侯和异族方国,如密

原来“龙抬头”是一种天象!今夜上演

今天是农历二月初二,民间有“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古人在这天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纳祥转运。“龙抬头”其实是一种天象,与古人观测星辰运行和农耕文化有关。据北京天文馆古天文研究中心介绍,上古时代,天文学家以黄道赤道附近的二十八组星宿作参照,观测日月五星的位置和运行轨迹,二十八宿也就成为中国古代观星的一个核心坐标体系。北京天文馆古天文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孙梦婷:我们将二十八宿与东南西北四方的四象合

文化中国行·国宝画重点|古人过冬取暖的N种方法

时值冬日,你可曾好奇,在没有现代科技的古代,古人如何抵御严寒?今天让我们一探究竟,解锁古人防寒保暖“秘籍”→第一招:御寒衣物 古人也有潮流穿搭?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馆长王江介绍,人类最早用来保暖的“冬装”主要由兽皮制成。后来在兽皮基础上发明了“裘”,即将兽皮带毛鞣制成既保暖舒适、又漂亮耐磨的毛皮,再制作成衣服。在山西太原北齐徐显秀墓室的壁画上,画着墓主人穿着银鼠裘氅的形象。黑色的鼠尾花纹整体排列,具

亚冬会今晚开幕 “打出溜滑”从古至今都是个技术活儿

今晚亚冬会即将开幕料峭寒冬里古人如何从娃娃抓起玩转冰雪运动?一起来看《冰戏图》和好伙伴一起组团玩冰去咯在线摇人:河面结冰了都谁来“打出溜滑”报数1,2,3,4,5,6,7,8,9,10数还没报完胆大的几个小伙伴就先下到了冰面上“哎哟喂”冰面太滑了打头的两个一个摔得仰面朝天一个降低重心行走后面的小伙伴看了瑟瑟发抖谁也不敢再迈出半步这场面倒是让岸上的看了热闹只见四个小伙伴一字排开手里还都拿着玩具从左到

东西问丨刘卫华:战国“智慧之灯”蛇舞人欢,洞悉古人何种精神气质?

中新社石家庄2月20日电 题:战国“智慧之灯”蛇舞人欢,洞悉古人何种精神气质?——专访河北博物院二级研究员刘卫华作者 牛琳 赵丹媚 俱凝搏无论是古埃及法老图坦卡蒙金面具上那条高高竖起的眼镜蛇,还是缠绕在古希腊与罗马的医药与治愈之神阿斯克勒庇俄斯手杖上的蛇,在西方文化里,蛇被赋予保护、疗愈、重生等多重象征和符号意义。今年是中国农历乙巳蛇年,这种神秘生物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亦占据一席之地。出土于战国中山国

(图表·插画)图说节令·立春丨“咬春”

新华社图表,北京,2025年2月2日北京时间2月3日22时10分将迎来立春节气。立春时节,我国民间多有“咬春”的习俗。俗话说“不时不食”,古人于立春日吃萝卜,是“咬春”的一种。除了萝卜,春饼、春卷等都可以“咬”。新华社发 勾建山 作

国宝遇见非遗春节,看餐具猜孔府菜

过年吃了不少好菜吧今天吃点啥呢?天下闻名的孔府宴考虑一下让你饱眼福、有口福三个看点带你认识孔府旧藏锡餐具“非遗春节”就要吃“非遗美食”孔府菜是中国四大菜系中鲁菜的代表菜系凝聚了儒家文化底蕴是我国传统美食文化中的瑰宝△图源:《非遗里的中国》第三季孔府菜起源于北宋年间清乾隆时期成为官府菜中的代表2011年孔府菜烹饪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孔府菜“诗礼银杏” 左:传统版 右:创新版你吃过孔府

古人如何哄孩子?这里有个3000多岁的“小猪佩奇”

2024年,殷墟博物馆发起一项活动,让游客评选博物馆的网红文物,一个三千多年前猪头造型的小陶器意外当选。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站长、殷墟博物馆新馆副馆长何毓灵介绍,大家非常喜欢的这个“小猪佩奇”,出土于2003年发掘的一个墓葬里。在当时的古人生活中出现这样器物,我们似乎能读取到,当时人的情感生活、社会生活跟我们现在是一样的,是不是陶工家里面小孩也多?随手捏个小玩具,一烧,回去给小孩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