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款人

真降了!不少上海人已收到短信,有人每月房贷少了近千元!为何下调后利率还不一样?

10月25日存量房贷利率调整落地包括六大行在内的大部分商业银行已经完成调降并告知客户小部分中小银行将在月底前完成不少人都收到短信存量房贷利率调整了有人每月房贷少了近千元相关话题冲上热搜第一以上海为例调降幅度最大的客户达到130个基点也就是1.3个百分点 对于房贷大军来说昨天利率正式下调是"开门见喜"的日子不少市民表示“省钱了, 双十一可以买点东西”市民:“ 我今天其实也登录网银看了,确实是我首套变

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警惕“助学贷款还款”骗局

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日前发出预警,近期有不法分子冒充教育部门或国家助学贷款承办银行的工作人员,以帮助助学贷款借款人办理还款为由,通过共享手机屏幕获取验证码、窃取账户密码、引导向第三方账户转账等方式骗取借款人钱财。请广大助学贷款学生提高警惕,增强防范意识,充分保护自身信息和财产安全。教育部门或国家助学贷款承办银行的工作人员不会通过共享手机屏幕等方式帮助借款人进行任何贷款操作,也不会向借款人索要账户验

大连优化住房公积金政策 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

新华社大连2月28日电(记者张博群)大连市住房公积金管理委员会日前发布通知,自2月28日起调整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首付款比例,提高硕士研究生、多子女家庭最高贷款额度,支持借款人购买符合绿色建筑标准的新建商品房,进一步满足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通知说,借款人办理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不再按家庭房屋套数及购房面积予以区分,统一调整最低首付款比例为20%。已取得学历学位的硕士研究

金融监管总局:小贷公司不得委托有违法违规催收记录的机构进行贷款催收

【金融监管总局:小贷公司不得委托有违法违规催收记录的机构进行贷款催收】财联社1月17日电,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小额贷款公司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小额贷款公司及其合作催收机构不得有下列催收行为:(一)冒用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等名义实施催收;(二)采取暴力、威胁、侮辱、诽谤、恐吓、跟踪、骚扰、误导、欺骗等手段实施催收;(三)非法占有、处置借款人的财产;(四)散布借款人及保证人的隐私,违反有关规定公开

1号预警发布!这类学生需提高警惕!

2月19日,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发布2025年第1号预警:警惕“助学贷款还款”骗局。一起来看——近期有不法分子冒充教育部门或国家助学贷款承办银行的工作人员,以帮助助学贷款借款人办理还款为由,通过共享手机屏幕获取验证码、窃取账户密码、引导向第三方账户转账等方式骗取借款人钱财。请广大助学贷款学生提高警惕,增强防范意识,充分保护自身信息和财产安全。教育部门或国家助学贷款承办银行的工作人员不会通过共享手机

工商银行淄博分行发布“专精特新”企业专属融资服务方案

大众网记者 刘江 淄博报道为更好的服务淄博市“专精特新”企业,探索更贴合企业需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淄博市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工商银行淄博分行依托服务网点和信息科技、风控资源优势,为淄博市优质“专精特新”企业提供了三类专属融资服务方案,充分满足不同企业规模、不同融资用途、不同期限金额的融资需求。小微企业科创e贷工商银行淄博分行基于可获取的工商、司法、征信、税务、知

存量房贷利率下调,为什么有的没降到3.3%?相关疑问这篇都回答了

近日,存量房贷利率调整正式落地,借款人目前已经可以查询到调整后的房贷利率信息。存量房贷利率已调整手把手教你查据了解,多数银行大部分存量房贷利率已于10月25日自动完成调整,且绝大多数借款人不需要提交额外申请或办理相关手续。各个银行都在哪里可以查询调整结果?小编帮你梳理了。△工商银行App首页设置了“利率调整”入口,点击查询。△建设银行App搜索页设置关键词,搜索即可查询。△中国农业银行App首页即

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警惕“助学贷款还款”骗局

中新网2月20日电 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19日在其官网发布2025年第1号预警,近期有不法分子冒充教育部门或国家助学贷款承办银行的工作人员,以帮助助学贷款借款人办理还款为由,通过共享手机屏幕获取验证码、窃取账户密码、引导向第三方账户转账等方式骗取借款人钱财。请广大助学贷款学生提高警惕,增强防范意识,充分保护自身信息和财产安全。教育部门或国家助学贷款承办银行的工作人员不会通过共享手机屏幕等方式帮助借

互联网贷款“免息券”存消费“陷阱”,北京金融法院法官详解

“恭喜您获得一张N天的免息券!限时今天使用,不要错过……”在形形色色互联网贷款平台上,为吸引借款人的关注,“免息券”成为最常见的营销手段。但是这些“免息券”真的全都免息吗?附加使用规则(例如,限分X期、X期可用,限等额本息还款方式,提前结清场景下券失效等)的“N天免息券”与“优惠券”有什么区别?作为互联网贷款资金提供方的银行,面对“免息券”引起的消费纠纷,是否需要承担责任?2025年2月28日,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