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科研团队抗癌药研发:将拥抱AI与机器人技术 中新网杭州2月26日电 (张益聪)“未来,我们团队的抗癌药物研发将要拥抱AI与机器人技术。”近日,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浙江省抗癌中药与天然药物重点实验室主任、杭州师范大学药学院院长谢恬表示,作为医药前沿领域的研究者,他深刻感受到技术变革对研发端带来的变化。谢恬(中前)带领团队开展榄香烯分子配伍机制研究。受访者 供图 多年前,谢恬及其团队从“浙八味”中药材之一的温郁金中发现,榄香烯等多个活性成分 新闻 2025年02月26日 0 点赞 0 评论 12 浏览
广西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成立 本报南宁电(记者庞革平)近日,广西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揭牌仪式举行。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代表、相关高校专家代表、广西大学校领导校友代表等500余人参加揭牌仪式。广西大学党委书记李国忠在揭牌仪式上讲话指出,人工智能作为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技术,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作为广西唯一的“211工程”建设高校、“双一流”建设高校和部区合建高校,广西大学服务国家战略、回应时代命题,积极筹建、成立人工智 新闻 2025年02月28日 0 点赞 0 评论 12 浏览
一社会人员伪造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单位保密资格证书被处罚 近期,保密行政管理部门在工作中发现,社会人员姜某在项目投标中伪造沈阳声线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单位二级保密资格证书。目前,姜某已被公安机关依法处罚。机关、单位和社会公众一旦发现此类行为,请及时向保密行政管理部门举报,或者向公安机关报案。现予公告。国家保密局举报电话:12336国家保密局2025年2月24日(来源:国家保密局) 新闻 2025年02月28日 0 点赞 0 评论 12 浏览
履职为民这一年|全国政协委员郑春阳:扎实做好科研 培育民族品牌 过去一年,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强微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郑春阳将履职实践与科研工作紧密结合,带领团队在皮肤护理、生物原料领域持续投入研发,以“扎实做好科研”为目标,推动民族品牌创新发展。转座酶在基因工程、基因测序、生物技术应用等多个领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打破转座酶被国外垄断的局面,郑春阳带领团队通过检索大量文献和实验验证,最终锁定转座酶的原始蛋白来源。经过近一年的技术攻关,团队在国内首次实现转座 新闻 2025年03月02日 0 点赞 0 评论 12 浏览
中国科研团队解开猕猴属遗传新密码揭秘为何人类更独特 中新社上海2月27日电 (记者 许婧)北京时间2月27日,上海交通大学毛亚飞课题组与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神经科学研究所孙强课题组合作,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Nature)上发文,首次完成了非人灵长类动物端粒到端粒完整基因组的组装,系统解析了猕猴属与人类基因组之间的大尺度差异,并阐明了结构变异如何通过重塑基因组三维结构调控脑细胞类型特异性的表达。该研究还揭示了猕猴属种间分化的遗 新闻 2025年02月28日 0 点赞 0 评论 12 浏览
国内首套!顺利完成任务 ◎ 科技日报记者 朱虹 通讯员 霍萍2月23日,记者从哈尔滨工程大学获悉,该校研发的国内首套可以360°无死角观看、监测海面及海洋环境的船舶之“眼”,顺利完成海上无人船舶科研试验项目的目标识别任务。其不但在白天能看得远、看得准,还在夜晚或大雾等极端海况下也慧眼如炬,可以全天候对海上目标进行远距离实时识别与监测。高分辨率多模全景视觉系统准备做试验调试。这一船舶“慧眼”是由哈尔滨工程大学智能科学与工程 新闻 2025年02月25日 0 点赞 0 评论 12 浏览
焦点访谈|南极科考40年:中国如何在极端环境中书写科研奇迹? 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1985年2月20日,中国第一个南极考察站——长城站建成,标志着我国极地考察事业自此开创,广袤无垠的南极从此有了中国人持续奋斗的身影。同年,中国成为《南极条约》协商国,在国际南极治理舞台上正式有了话语权。40年来,我国南极考察一路风雪兼程、筑梦冰原,取得了哪些成果?又面临着哪些挑战?不久前,我国南极科考团队设计的六足机器狗崭新亮相,定制的鞋子、特殊保温处理的电池,让考察队员 新闻 2025年02月23日 0 点赞 0 评论 12 浏览
AI下田 种业上分 看AI训练师如何给棉花“刷脸打卡”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加快攻克一批突破性品种。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是我国农业科研不可替代的战略资源,在科研育种加代、应急种子生产、制种繁种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如今,这里正被建成集科研、生产、销售、科技交流、成果转化为一体的服务全国的“南繁硅谷”。初春时节,总台央视记者来到这里采访,看到了种源攻关的新变化。种源攻关里的AI训练师在南繁基地的这块棉花 新闻 2025年02月28日 0 点赞 0 评论 12 浏览
大西洋气象干旱威胁青藏高原水资源安全?科研团队提出质疑 中新网北京2月20日电 (记者 孙自法)青藏高原被誉为“地球第三极”和“亚洲水塔”,为环喜马拉雅地区水资源需求提供强有力的安全保障。全球变暖背景下,青藏高原正发生重大变化,未来将如何演变已成为关乎环喜马拉雅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科学问题。国际知名学术期刊《自然》2023年发表的一项研究认为,北大西洋的气象干旱(即蒸发量高于降水量)引发了青藏高原陆地水储量在2003至2016年间呈显著下降趋势,并基于 新闻 2025年02月23日 0 点赞 0 评论 12 浏览
与沙漠“交手” 为治沙“开方”(自然之子)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三北工程研究院院长卢琦 与沙漠“交手” 为治沙“开方”(自然之子) 本报记者 董丝雨 《人民日报》(2025年02月26日第 14 版) 卢琦(右一)与科研人员在中国林科院沙漠林业实验中心开展科研。位于乌兰布和沙漠内中国林科院沙漠林业实验中心的农田林网。以上图片均为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提供核心阅读牵头实施50余个科研项目、撰写20余部专(译)著、协助中国履行《联合国防治荒 新闻 2025年02月26日 0 点赞 0 评论 12 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