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黄旭华的两个愿望——“山那边”和“回故乡” 新华社武汉2月9日电(记者余国庆、潘志伟)多次采访黄旭华院士,也多次拍摄他进入办公室工作的影像,但2月7日,记者站在以往经常采访拍摄黄老的走廊里,这一次看到的却是因保密贴在门上的封条,恍惚中突然意识到,这位一生“为国铸剑”的老人,在前一天晚上,真的永远离开了他心爱的办公室。从家人和身边工作人员处得知,黄旭华生前有两个愿望,一是回广东家乡看看,二是到延安革命旧址走走。“三年前,回广东老家省亲,他真的 新闻 2025年02月11日 0 点赞 0 评论 33 浏览
记者手记:黄旭华的两个愿望——“山那边”和“回故乡” 新华社武汉2月9日电(记者余国庆、潘志伟)多次采访黄旭华院士,也多次拍摄他进入办公室工作的影像,但2月7日,记者站在以往经常采访拍摄黄老的走廊里,这一次看到的却是因保密贴在门上的封条,恍惚中突然意识到,这位一生“为国铸剑”的老人,在前一天晚上,真的永远离开了他心爱的办公室。从家人和身边工作人员处得知,黄旭华生前有两个愿望,一是回广东家乡看看,二是到延安革命旧址走走。“三年前,回广东老家省亲,他真的 新闻 2025年02月11日 0 点赞 0 评论 26 浏览
深潜人生!黄旭华的9个重要时刻 极目新闻记者 袁超一为研制国之重器,他隐姓埋名30年。2月6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同志因病逝世,哀思如潮。这位“为国深潜”的科研工作者,是一位真正的国士。他的人生,就像深海中的核潜艇,看似默默无闻,却蕴藏着震撼人心的力量。让我们重温黄旭华院士9个重要的人生时刻,一起致敬国士、送别黄老!0119岁,从医者梦到科学救国1926年,黄旭华出身于广东汕尾一 新闻 2025年02月11日 0 点赞 0 评论 31 浏览
“浪花”托举核潜艇,送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总工程师黄旭华远行 极目新闻记者 陈倩摄影记者 黄士峰 刘博巍峨的青山,蔚蓝的大海,洁白的浪花,托举着跃出水面的核潜艇。2月8日,在黄旭华生前工作单位,黄、绿、红、白等颜色的鲜花组成的花坛,诉说着这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的“深潜人生”。人们用这样的方式,送这位把一生都献给了中国国防事业的科学家远行。黄旭华的亲属、生前同事、各界群众等数百人赶往中国船舶集团第七一九研究所吊唁。女儿深情回忆: 新闻 2025年02月11日 0 点赞 0 评论 31 浏览
“赫赫而无名的一生”缘何令人如此动容 本报特约评论员我们感念黄旭华的一生,为他“誓干惊天动地事,甘做隐姓埋名人”的崇高品格所震撼。从年轻时远离家乡、荒岛求索、深藏功名,到年过九旬仍奋斗不止、服务人民,黄旭华希望“潜在水下”,默默无闻,愿意捐出上千万元个人所获奖金,作为科技创新奖励基金,激励更多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希冀从工程实践中为国家培养锻炼更多科技英才。奉献,在他那里是爱事业、爱团队、爱岗位,是秉承“功成不必在我”的信念,以“功成必定 新闻 2025年02月11日 0 点赞 0 评论 27 浏览
送别黄旭华的留言看到泪目 “国之栋梁,永垂不朽;后辈榜样,永记心中。” “先生贡献永远镌刻祖国丰碑之上,后辈定将继承遗志为国奋斗终生。”“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侠之大者,为国为民。”送别国之脊梁黄旭华,这一束束鲜花,一句句留言,静静诉说着我们的思念。致敬黄老,一路走好!来源:央视新闻 新闻 2025年02月11日 0 点赞 0 评论 25 浏览
来悼念黄旭华的老人们 新华社北京2月14日电 2月14日,《新华每日电讯》开设“新华走笔”专栏,刊发新华社记者的行思录。专栏发表记者宋立崑撰写的文章《来悼念黄旭华的老人们》。2月6日,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黄旭华院士与世长辞。“卅载呕心研潜艇深海蛟龙惊世界,一生矢志卫海疆大国重器铸功勋”,挽联无声地勾勒了他默默无闻,却又惊天动地的一生。接下来几日,人们不顾凛冽的寒风,从四面八方赶来黄老生前工作的研究所、殡仪馆,送 新闻 2025年02月15日 0 点赞 0 评论 33 浏览
独家视频:30年没回家,母亲的谅解,黄旭华哭着释怀了 知儿莫若母!黄旭华为国家大业隐姓埋名30年,了解到儿子处境后,黄旭华母亲对家人说:“三哥的事,大家要理解,要谅解!”谨以独家视频致敬伟大母亲,缅怀黄旭华院士。记者:余国庆 潘志伟音乐:《天之大》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新闻 2025年02月11日 0 点赞 0 评论 28 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