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宫

原创 中国三喜临门,不仅科技领域捷报频传,新能源也有重大“锂”好

我们都知道,中美关系是当今世界上最为重要的双边关系,两国之间的经济、贸易、政治和文化联系密切,影响着全球的发展和稳定。可深知这一点的美国,却还要用尽各种手段打压中国,但有意思的是,就算美国费尽心思还是无法阻挡中国向前发展的步伐!这不,在新一年的开端,中国就接连传来了3大喜讯,可谓是三喜临门。不仅科技领域捷报频传,就连新能源也有重大“锂”好!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都有哪些振奋人心的故事吧。第一个是中国科

重温天宫建造的七个瞬间→

共同走过中国载人航天的三十年成功和欢呼的瞬间闪亮而醒目这一幕幕不仅属于我们和我们的时代也是全民族风雨同舟驶向未来的精神支点一起重温七个值得铭记的时刻吧↓首部中国空间站全景式纪录片《天宫建造》1月20日—1月24日每晚20:00CCTV-9纪录频道播出敬请关注!

五集纪录片《天宫建造》将在CCTV-9播出

在浩渺无垠、深邃莫测的宇宙中,“天宫”——这颗由中国航天人精心雕琢的璀璨明珠,宛如一座屹立于星辰之间的灯塔,照亮了人类探索宇宙的漫漫征途。建造空间站、建成国家太空实验室,不仅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的重要目标,也是建设科技强国、航天强国的重要引领性工程。五集大型纪录片《天宫建造》将于2025年1月20日至24日,在总台央视纪录频道(CCTV-9)每晚8点档播出。它不仅首次全景式地展现出中国

从高冷到火热 博物馆何以持续破圈?

庆城县博物馆展出的文物 青州博物馆展出的文物 2024年,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凤冠冰箱贴、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的天宫藻井冰箱贴、杭州博物馆的“腮红小破杯”等许多博物馆文创产品“破圈”传播。方寸之间,一览千年。博物馆承载着历史,凝结着记忆,是看得见的民族精气神,是摸得到的文明根与脉。这几年来,曾经“高冷范儿”的博物馆已经成为文旅“顶流”。越来越多人尤其是年轻人选择走进博物馆,感受文物魅力,接受文化洗礼。“

从高冷到火热 博物馆何以持续破圈?

抓住科技与创新两个关键词 让古老的文物“活”起来2024年,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凤冠冰箱贴、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的天宫藻井冰箱贴、杭州博物馆的“腮红小破杯”等许多博物馆文创产品“破圈”传播。方寸之间,一览千年。博物馆承载着历史,凝结着记忆,是看得见的民族精气神,是摸得到的文明根与脉。这几年来,曾经“高冷范儿”的博物馆已经成为文旅“顶流”。越来越多人尤其是年轻人选择走进博物馆,感受文物魅力,接受文化洗礼。

准备紧急撤离!国际空间站恐要解体,中国“天宫”或成全球唯一?

集16国之力共同建成的国际空间站和中国独立自主研发并建成的“天宫”空间站,是目前全球有且仅有的两座在轨运行的空间站,代表了当下“人类在太空长期居住生存”一事上的最高技术成就。只不过,如果我们将新锐的“天宫”空间站比作“早上七八点钟的太阳”,那国际空间站“老态龙钟”的程度基本就是“垂暮的夕阳”了。如今,国际空间站恐真的快要不行了……老化严重的国际空间站综合环球时报、参考消息和央视等媒体的报道,预计将

天宫舱门“换新衣”!以后外国人想上中国空间站,要先学5个汉字

好消息!空间站喜提新舱门,以后外国宇航员来访,都要先学会五个汉字!其实很久之前就有外国网友讨论过,天宫空间站的操作台都是中文,一点都不接轨国际。这句话发出没多久,就有美国网友犀利回复:“学好中文不就行了?”话糙理不糙,自家空间站用中文再正常不过,但话说回来,为什么我们要换新的舱门呢?给空间站修修补补也是太空生活的常态,就拿国际空间站来说,这些年也是缝缝补补又一年。这不,2024年12月20号,俄罗

天舟八号“快递”上天,神十九航天员拆箱,为啥要戴“防毒面具”

继神舟十九号成功与天宫空间站对接之后,它的“储备仓”天舟八号也在2024年11月15日点火发射。在3小时之后,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终于收到了这份“太空快递”。只不过让人好奇的是,航天员们在“拆快递”时都非常小心翼翼,甚至还戴上了防毒面具。难道这批快递中还存放了有毒物质吗?来自地球的礼物2024年11月15日23时13分,随着“轰”的一声巨响,咱们的长征七号火箭搭载天舟八号货运飞船,在月圆之夜向着“

神十九乘组已入轨,“吃喝拉撒”怎么解决,女航天员如何保护隐私

2024年10月30日,随着神舟十九号顺利升空,三名90后航天员也被大家津津乐道,而在这三名航天员中,一名长相秀丽的女航天员吸引了网友的注意。在中国的航天历史中,女航天员的数量非常稀少,仅仅只有四位,这主要是因为生物学差异和生理周期的问题。但随着航天科技的不断进步,这些问题都已经得到了妥善解决,不过大家应该都很好奇,在空间站如此寸土寸金的地方,航天员们都是如何解决“吃喝拉撒”的?来自太空的声音从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