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射高轨道卫星、可回收火箭、嫦娥六号登月,还有将会进行的再一次天舟飞天以及“天宫换人”,这些成就让更多人相信我国载人登月计划将会顺利完成。

相比之下,人们对于美国一直嚷着的“阿尔忒弥斯重返月球计划”,则并没有那么多的信心。

尽管如此,却并不影响美国对载人登月的渴望。因为在美国看来,谁更快完成登月,谁就占据了未来30年的优势。

当初美国和苏联之间进行冷战时,双方对于争夺太空的“制霸权”是十分看重的。在苏联先后取得放飞第一颗卫星、第一个进入太空的地球人的阶段性胜利之后,美国迫不及待地用“一次登月”来扳回败局。

不过,也正是因为这一次登月,才让美国成为了这一场太空争霸的胜利者,并且利用从月球上采集回来的月壤,进一步扩大了美国的在世界各国中的影响力。

虽然苏联的最终失败是一个复杂的多元化原因,但不得不承认,美国率先登上月球也是对苏联解体造成重创的原因之一。

所以,从这一点来说,有关争夺月球的博弈,也是一场注定国运的博弈。

当然,这一场博弈,是一场依靠科技实力和一国之力的综合大棋。也就是说,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亦或是其他国家,只要是再一次登上月球,就一定能够成为各国强大的代言人。

当然,与美国相比,我国的技术起步晚了五十多年,这是不争的事实。但也正因为存在着这样的差距,才让我国每一次取得的技术进步,都能够让人们激动不已。

那么,我国现在有哪些技术能够为载人航天事业提供支撑呢?

首先,在运载火箭技术方面,我国已经逐渐成熟。

我国的运载火箭技术经历了军用推进火箭、卫星运送火箭,以及未来的载人运载火箭几个阶段。从最初的单程单级推进火箭,到多级运载火箭、一箭多星,再到现在的可回收火箭,每一次点火升空和成功落地,都证明着我国航天人的努力。

同样,任何的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我国的火箭事业同样也是在经历一次次失败才趟过这一片荆棘。

1973年的风暴一号、1974年的长征二号、1984年的长征三号,这些都是惨痛的教训。

好在现在我国已经走过了低潮期,无论在火箭发动机技术、高空入轨技术以及重复使用技术上都“一骑绝尘”。

其次,我国不仅在负责“推送”的火箭方面已经成熟,而且在载人航天技术方面,同样也已经达到了其他国家难以达到的高度。

除去以往的神州系列载人飞船,以及天宫空间这些航天高科技成果,我国的载人航天技术方面又推出了一种更为智能化的新型航天飞船,而这种叫做“梦舟”的航天飞船,则被人们称为“从跟跑者到领跑者角色转变的分界线”。

根据相关机构透露的信息来看,在“梦舟”的身上,我国的载人航天技术已经脱离了以往的“效仿”模式,而是开启了操作方式和技术等多方面的创新。

“梦舟”所针对的目标,是兼顾近地空间站和月球探测多项任务的高科技性、高安全性,并且可以进行多条任务线共同开展、可多次重复使用等的鲜明技术特点。

根据设计要求,“梦舟”能够搭载3名航天员在地球与空间站、空间站与环月轨道多点之间往返。以这一点来说,一直自诩为“航天强国”的美国也没有相应的技术。

与“梦舟”进行搭配合作的,还有“揽月”着陆器。这种登陆器不仅能够搭载航天员,而且还承担起了包括月球车等载荷设备的运载任务,同时还是我国航天员未来在月球表面生活、工作以及进行处理资源和数据的工作核心。

按照我国航天局的计划,在2030年以后,在两枚长征火箭的“护送”下,揽月和梦舟将会在月球外的轨道中进行对接,在航天员进入揽月着陆器之后,最终落在月球表面,继而进行下一步的登月、采集、调研等工作。当既定工作内容完成之后,再乘坐登月器返回地球。

从推进系统、登月系统来说,我国的科学技术已经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

当然,这些先进的科学技术设备都需要由人来操控,而人是我国登月计划中极为重要的一环。

在我国的高校系统中,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这样高校为航天事业贡献出了许多专业的人才。

这些人才不仅在学校中能够学到专业知识,而且国家还为这些专业人才安排了专业实践,在一些重大的航天工程和项目中,都出现过这些“学生兵”的身影。

另外,在这些人才的事业发展生涯中,我国的航天事业为这些人才打开了一扇向上的大门。

不仅鼓励这些专业人才积极参与国内外各种学术交流活动,而且还设立了完善的奖励机制和激励系统,这些也成为了众多人才敢于、勇于献计献策。

同时,我国在人才使用机制上也打出了一系列的组合拳,不仅向国际上的相关产业人才敞开了大门,同时也加强了与航天技术相关的知识领域产权保护政策。

如今的我国航天系统,已经按照既定的节奏走上了最后的冲刺阶段。相比之下,美国现在的航天以及登月计划,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虽然并不能够确定已经严重落后于我国,但至少已经是绝对不再是当初的那个美国。

自从苏联解体之后,美国就已经减缓了太空发展战略的脚步,甚至现在的美国发射卫星和向太空运输宇航员,都需要靠“外包公司”来解决问题,所以才会出现现在“宇航员滞留空间站”的尴尬情况出现。

一方面是停滞不前,而另一方面则是在科技和人才的方面不断发力、逐渐赶超,这样的情况用“此消彼长”来形容恐怕再恰当不过。

另外,从两国对待登月的态度和所表现出来的发展态势来看,也能够看出两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发展状况不同,难怪会有人说“登月实际上是在摘天上的荣耀”。

2030年距离现在的时间已经不远,相信我国的载人航天工程,将会一如既往地出色,我们也会成为我国航天人踏上月球那一个历史性时刻的见证者,我们的国家也将会迎来属于自己更加辉煌的未来。

参考资料:
【1】《载人航天与空间科学“双向奔赴”》金台资讯
【2】《中国首次载人登月将开展较大规模空间科学实验》中国新闻网
【3】《“梦舟”“揽月”有什么本领?航天员将怎样登月?揭秘》央视新闻
【4】《中国在太空探索领域阔步前进》人民日报

点赞(0)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