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赛场上,斩金夺银靠的是真本事。然而,在本届巴黎奥运会期间,中国游泳队却遭遇了不公正的针对性歧视。一方面,世界反兴奋剂机构集中针对中国游泳运动员,进行了高密度大规模检测,直接影响我国运动员的备战状态。另一方面,就在我国健儿们在个别项目上遥遥领先,刷新世界纪录时,欧美媒体更是酸话不断,甚至还暗讽中国运动员使用了兴奋剂。对此,中国的反击很快到来,8月8日,中国反兴奋剂中心正式发表《加大对美国田径运动员兴奋剂检查频率 重树全球运动员对公平竞赛的信心》。

这一次,我们之所以把矛头对准美国田径,就是因为在历届奥运会中,田径都是美国的夺金大户,而这些成绩并不干净。既然美国人要对我们的游泳项目指指点点,那么我们也不妨盘点下美国运动员的“用药史”。

首先最重要的一点,美国运动员服用兴奋剂,是得到美国政府支持的。因为此前美国两党议员还提交了一份法案,计划给美国药物管制政策办公室一项永久性权力。简单来说,未来美国药物管制政策办公室可以自行选择是否配合工作。一直以来,美国政府每年都要给世界反兴奋剂机构WADA提供300万美元的资金,正是因为美国是金主,才可以堂而皇之地威胁WADA按照美国的意思去做,而美国运动员却在重大赛事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特权。

就以本届奥运会来说,包括游泳、田径在内,美国很多重点夺金项目的运动员可以不受WADA的监管,而中国运动员却遭到异常严格的药物检测。以获得100米自由泳冠军的中国游泳运动员潘展乐来说,自入驻奥运村开始,他就受到了WADA频繁的药物检测。数据统计显示,中国游泳队31名运动员在10天里被前后查了近200次,严重影响了运动员的休息和备战状态。

令人讽刺的是,美国人得了便宜还卖乖,即便是存在“用药”的嫌疑,他们所谓的“精英”依然败给了中国运动员。于是乎,各种所谓媒体、智库开始通过舆论渲染扭曲事实、扩大事态,甚至越权否认WADA的结论和管辖权。之所以出现这种极端的现象,就是因为欧美人真的输不起。众所周知,游泳项目一直是欧美国家的优势项目,近年来,中国开始全力追赶,从整体竞争格局来看,美国、澳大利亚和中国依然处于第一集团,其中,中美之间在金牌上的竞争更是尤为激烈。眼看着赛场统治优势不再,美国人自然异常焦虑。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人不仅通过施压WADA躲避药物检测,即便被查出了使用兴奋剂,依然有各种辩解的手段。比如在今年3月,美国反兴奋剂机构宣布,田径运动员奈顿在赛外兴奋剂检测中被查出类固醇(群勃龙)阳性。按理说,奈顿必须受到禁赛处罚,然而美国人却给出了脑洞大开的解释,声称奈顿是误食了“受污染的肉”。而从科学角度来分析,群勃龙是一种严格禁用的性能增强药物,绝非简单的食物污染所能解释。而且群勃龙并非常见的污染物,它在WADA《禁用清单》中被明确列为非特定物质。

只能说,美国人是明知故犯,更是毫不在乎国际舆论的指责。“奈顿事件”只是美国反兴奋剂体系问题的一个缩影。一直以来,美国一直标榜自身在反兴奋剂领域如何付出努力,但事实上,美国恰恰是滥用兴奋剂的鼻祖,更是在反兴奋剂工作中存在诸多漏洞和双重标准。尤其是为了保障成绩,对于本国运动员的服药违规行为,美国往往采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态度,甚至存在包庇和纵容的现象。

甚至,美国选手还可能利用“治疗用药豁免”制度来规避兴奋剂检测。这一制度原本是为了保障运动员在需要时能够获得必要的医疗支持,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可能成为滥用药物的庇护所。只能说,竞技赛场理应是公平和干净的,靠着不光彩的手段,美国运动员即便创造再多的传奇佳绩,也难以掩盖丑陋的事实。真相,永远只有一个。

点赞(0)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