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世界霸主,却不得不将先进制程交给他人代工,曾经被誉为“世界工厂”的美国,为何沦落到疫情期间连个口罩都造不出来?
让这个不可一世的国家陷入泥沼的原因,无论是美国总统还是全世界,都看出原因了,那就是“制造业外流”。
这几年,美国也在操纵让制造业回流,它们能成功吗?
巨头的陨落
波音,这家昔日的航空巨头,如今的名声可不再是“飞得高、飞得远”,而是“摔得惨、摔得痛”。
波音737 MAX系列飞机在2018年10月和2019年3月接连发生两次致命坠机事故,导致总共346人丧生,让全球都为其心跳了一下。
这两起事故的罪魁祸首,不是别人,正是波音自己精心“打造”的机动特性增强系统。
这个系统设计得挺“有创意”的,只是有点坑爹。当传感器一旦出了点小问题,MCAS系统就会自动把机头往下压,完全不管飞行员的判断。可怜的飞行员们还没搞清楚怎么回事,结果飞机直接失控,酿成了悲剧。
波音的管理层当时估计也是心跳加速、手心冒汗,毕竟这可是要命的大事啊。原本他们还指望着737 MAX能给公司赚个盆满钵满,没成想,结果变成了全球停飞20个月。
就这样,波音的市值在2020年直接从2019年的2100亿美元缩水到1500亿美元。这一下子蒸发掉的,可不只是钱,更是这家巨头公司几十年积累的声誉。
不过想来波音的管理层倒是不用太担心,毕竟有的是赚钱的点子嘛。不信的话,他们可以出本畅销书,名字我都想好了,就叫《波音:教你如何迅速从巅峰坠入谷底》。相信销量肯定不成问题。
同样的还有过去的英特尔,在芯片市场说一不二,但现在呢?英特尔公司在晶圆代工业务上遭遇重大挫折,据台湾媒体“工商时报”报道:
英特尔已决定将3纳米及以下先进制程全面交由台积电代工,以应对日益严峻的市场竞争和财务压力。
同时,为扭转颓势,英特尔还宣布启动全球范围内15%的裁员计划,预计将影响数千名员工。2023年,英特尔的收入也有所下滑,从2022年的793亿美元降至约630亿美元
当然,连制造一个简单的N95口罩都能整出一堆麻烦事,说明美国制造业早已变成了自大的愚蠢。
美国制造业迁移
而之所以会沦落到今天这般境地,还得从“美国梦”最辉煌的时代说起。
上世纪,美国的制造业在全球化的热潮下,一拍脑门决定:不如把制造业外包给第三世界国家吧!这样一来,我们自己只需动动脑筋、挥挥手指,坐在办公室里喝咖啡就能赚大钱,多爽啊!
当时的美国想的是用便宜的劳动力生产高质量的产品,然后卖个好价钱。但却没料到自己的制造业命根子也跟着一起“外包”了出去。
工厂一搬走,工人们没活干了,制造业的核心技术也开始流失。久而久之,美国发现自己居然不会造东西了。
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后,美国政府终于决定采取行动了。特朗普政府时期,不是一直在吆喝“Make America Great Again”吗?
各种政策优惠就像糖果一样摆在企业面前:税收减免、土地优惠、投资补助,真是十八般武艺齐上阵,力图把企业们从海外拉回来。按理说,这么多诱人的条件,企业们应该蜂拥而至,争先恐后才对。
可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很多企业对这些政策表面上点头称赞,甚至拍着胸脯保证要回归,可转过身去却悄悄地继续在海外找便宜的地儿建厂。原因何在?
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先弄清楚“制造业回流”究竟意味着什么。简单来说,制造业回流不仅仅是把一个工厂从A地搬到B地那么简单。
它更像是一个大厨要在一间全新的厨房里重新烹饪一顿大餐,而不是只把锅碗瓢盆从一家饭店搬到另一家。这其中牵涉到整个产业链的重建。
再造“世界工厂”无望?
在制造业的黄金时期,美国本土的供应链网络堪称无缝连接,几乎所有的零部件都能在国内找到合适的供应商。以20世纪中期为例,当时美国制造业占全球制造业总产值的40%以上,而汽车行业更是其中的代表。
那时,一个汽车发动机的零部件可以在美国的多个州内完成采购,比如密歇根州的活塞、印第安纳州的曲轴、俄亥俄州的传动装置,所有这些都无需出国就能搞定。但如今,很多零部件不得不从亚洲进口。
根据波士顿咨询集团(BCG)的一份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只有约40%的美国制造商表示有意愿在美国增加生产,而近60%仍然依赖海外生产和供应链。
这就像一个已经习惯了用“外卖”解决温饱问题的人,现在突然被告知要回家自己买菜做饭,估计会一脸懵逼:“我上哪儿找那些做饭的家伙什?
我早就把菜刀扔了!”对于企业来说,这种转变也同样艰难。制造业回流不是说回就能回的,它需要从头开始重建整个生态系统,而这可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
再来看看美国的劳动力成本。根据2019年的数据,美国制造业工人的平均小时工资为23.32美元,而中国的制造业工人平均小时工资仅为5.51美元,墨西哥更是低至4.82美元。
分析表明,如果iPhone完全在美国制造,生产成本将增加约20%至30%,这意味着消费者可能需要支付额外的100至150美元购买iPhone。面对如此高的成本,苹果最后不得不将部分生产线转移至印度。
同样,美国的环保法规严格,工会力量强大,这进一步加大了制造业回流的成本,企业一算账就发现,这制造业回流搞不好是个赔本买卖。
最具戏剧性的是,特朗普政府曾试图通过行政命令强制性地让一些大公司把生产线迁回美国。苹果、福特这些巨头企业也被“请”到了前台,配合演出了一番“回流大戏”。
结果导致iPhone价格飞涨,消费者怨声载道,苹果最后不得不转移部分生产线到印度。福特也是如此,几番折腾之后,还是觉得“低成本”国家更合适。
这样一来,所谓的“制造业回流”成了一个雷声大、雨点小的笑话,听起来振奋人心,实际上却是徒有其表的空想。
当然,我们不能只是嘲笑美国的失败。毕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问题,总是容易忽略他们曾经的辉煌。然而,美国制造业的衰落确实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这个教训很明确:如果一个国家或企业只顾眼前的小利而忽视长远的发展,那么最终的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越走越偏。
与之相反,中国的“制造2025”战略则体现出对未来的深谋远虑,这种前瞻性的布局,才是真正能够在全球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
信息来源:
第一财经:管涛:从三组数据看美国制造业回流现状
澎湃:北大经院学者 | 陶涛:美国制造业会继续回流吗?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美国制造业回流:怎样回流?效果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