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瓶车,已经成为很多人的出行的必备工具,使用方便充电就能跑,不耗油出行成本更低,更重要的是不用担心堵车,和自行车一样便捷,但比自行车更省力!
如此方便的交通工具自然备受青睐,但2024年9月19日,国家多个部门出台新规,给电瓶车戴上了“紧箍咒”,按照新标准来说,以前的电瓶车已经超标,车主骑着旧电瓶车上街,会不会被查?这个“新国标”又有哪些要点是值得我们注意的呢?
电瓶车新国标四大亮点
2024年9月19日,工信部会同公安部、应急管理部等多个部门,对新修订的《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公开征求意见。此举意味着,新技术规范实施在即。
相比于之前已经执行的标准,正在征求意见的“新国标”,主要有以下几大亮点:
第一,先是电瓶车塑料部件的使用,提高电瓶车的防火性能,对于车身使用的非金属材料,提升防火阻燃性能。
第二,增加电瓶车限速标准,最高时速不得超过25公里,同时还增加了北斗定位、实时通信功能。这显然更有利于电瓶车管理,减少偷盗现象。
第三,加强防范非法改装行为,明确要求电瓶车充电器、蓄电池和控制器等重要部件,应具备互认协同功能,从技术层面增加非法改装的难度。
第四,铅酸电池电瓶车最大重量放宽到63公斤,之前的标准是55公斤,并且新车不再强制安装脚蹬等骑行装置,这也是接地气和人性化的措施。
针对新推出的国家标准,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安全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何鹏林表示,这次修订的标准,对电瓶车塑料用品占比提出了要求,优化了电瓶车防火阻燃性能,有利于降低火灾事故发生率。
同时,重要部件的适配功能,大幅提升了用户私自改装电瓶车的技术难度。一些用户买回电瓶车之后,喜欢更换更大容量的电池,以提升续航里程,但这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
新标准要求增加的适配协议,有效防止了私自更换电池,或使用不配套充电器带来的安全隐患,可以进一步减少火灾事故的发生概率。
另外,新国标放宽了对铅酸电池的重量限制,更大重量的铅酸电池,意味着可以储存更多的电量,提升了电瓶车的续航里程,便于消费者日常使用。
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电瓶车保有量,已经超过3.5亿辆,是全球最大的电瓶车消费市场。新规出台,涉及的消费者数量非常大,新国标如此受关注也就很好理解了。
当然,新国标出台虽然提升了电瓶车安全性,但也有很多人担心,新政策实施后会不会“一刀切”,以前的旧电瓶车全部淘汰无法上路。
新国标会不会就是为新电瓶车铺路,逼着老百姓换新车,或者根本就是“资本的阴谋,为共享电动车创造市场空间”。事实果真如此吗?
旧电瓶车上路就被查?谣言!
新国标征求意见过程中,就有很多人谣传,这是逼着老百姓换新车,旧电瓶车不能再骑出去,上路就被查。这当然是谣言!
老百姓正在使用的3亿多辆电瓶车,不可能因为新规出台就一夜报废。我国法律有一条很重要的原则就是“法不溯及既往”。
在新规实施之前购买的电瓶车,就算达不到新国标所规定的标准,也不在标准的约束范围之内。这就意味着之前的电瓶车不会被强制报废,依然可以继续使用。
至于说“上路被查”的问题,这也是以讹传讹。交警部门查扣电瓶车,主要是那些非法改装车辆,以及超速电瓶车,或者是十年前生产的电瓶车。
前两者被查,那是完全不遵守交通规则,自己改装车辆带来巨大安全隐患,不只影响自己还给其他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威胁,超速也是类似的情况,遇上交警肯定被查。
至于后者,“十年前生产的电瓶车”,现在几乎已经接近报废。毕竟电瓶车不是汽车,使用10年还能继续用,所以“10年前生产的电瓶车”保有量非常低。
而且年限如此长的电瓶车,也确实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交警部门重点检查,也是为了车主的安全着想,并不是有意针对。
另外,工信部也公开表示,这次新国标公开征求意见,会持续1个月时间。到时将根据收到的意见,进一步修改完善安全技术规范,一切就绪后争取尽早发布。
对于在售的电瓶车,新国标也有着非常人性化的规定,那就是正式实施后,会给予电瓶车企业6个月的过渡期,用于完善产品设计以符合新标准。
对于已经出厂正在销售的电瓶车,也有3个月的销售过渡期,便于经销商消化按照老标准生产的库存车辆。
所以说,小道消息传出来的“新规是资本阴谋,给共享电瓶车铺路”,完全就是谣言,新规可没有一点要禁止旧电瓶车上路的意思。
新规只为电瓶车更安全
今年五一期间,祖国老母亲在南部战区“激战正酣”的时候,还不忘提醒大家“晚安”,真是操碎了心。现在出台新规规范电瓶车,一样是为了老百姓的安全操碎了心。
无论是限制塑料部件的使用,提升非金属材料的阻燃性能,还是电瓶车重要部件的适配性,都是为了降低电瓶车的火灾隐患,确保使用者生命财产安全。
至于25公里的限速,也同样是出于安全考虑。电瓶车被划分为“非机动车辆”,自然不可能给太高的限速,也正是因为属于“非机动车辆”,可以不用考驾照,无疑又大大方便了老百姓日常出行。
很多人觉着25公里的时速太低了,最好能达到三四十公里才好,但人人都知道,车速越快发生事故的概率越大,带来的伤害越严重。
电瓶车最重要的作用,就是上下班通勤和日常出行,而这种使用场景,一般都不会是太远的路程。
按照5公里的通勤路程来算,25公里的时速算下来,也就需要12分钟而已。当然骑行过程中不可能一直保持最高时速,时间稍微长点,也不过20来分钟。
当然,也有人说自己上班路程远,超过十几公里的路程,这样的情况就不建议骑电瓶车了,毕竟电瓶车长途骑行,确实不太安全。
之前的国家标准中,要求电瓶车必须安装脚蹬等装置,正在征求意见的新国标,也取消了这一要求。
之所以如此改变,是因为以前电瓶车充电不像现在这么方便,设置脚蹬可以方便使用者像自行车一样骑行,虽然电瓶车骑起来比较费力,但总比推着走速度要快。
而现在电瓶车安全充电的地方比较多,扫码就可以充电,基本不用再担心半路没电的情况。更重要的是电瓶车的电池技术进步,电容量比以前更大,续航里程也大幅提升,脚蹬已经不再是必备的部件。
之前部分生产厂家为了节省成本,在选择脚蹬过程中,使用了质量不合规的脚蹬,这也容易导致事故。
前些年,电瓶车因为充电或各种其他原因,引发的事故确实不少。
电瓶车事故频发
2024年8月以来,厦门市集美区就发生了3起电瓶车火灾事故,无一例外都是充电引起的,2起火灾发生在电瓶车蓄电池上,1起火灾发生在充电器、充电线路上。
8月12日,当地一公寓楼外电瓶车起火,导致旁边10余辆车辆不同程度受损。调查显示,火灾发生原因为电瓶车当时正在充电,线路故障引发起火。
9月6日,当地一公交站路口,一辆电瓶车电池冒烟。事故发生时电瓶车处于断电停放状态,初步判断是因为电池短路导致热失控,进而出现冒烟现象。
9月15日,当地一辆正在骑行的电瓶车突然着火,所幸车主及时下车,才避免受到更大伤害,起火原因最终判定为蓄电池故障。
2024年9月13日夜间,沈阳当地发生一起电瓶车起火事故,进一步引燃居民楼保温层,最终导致居民楼起火,造成4死3伤的严重事故。
类似的火灾事故,近些年来频发生,给老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巨大隐患,这也是为何不让电瓶车进电梯、不建议屋内充电的原因所在。
要想减少类似事故的发生概率,既需要从用户方面入手,又需要从国家层面入手。用户改变不良用车习惯,平日加强维护确保车辆正常运行。国家层面出台更加完善的新规,从源头确保电瓶车品质,提升车辆安全性。
所以,面对正在征求意见的国家新规,电瓶车主其实不必太过担心,一切都是为了车主用车更加安全,毕竟顺利出行平安回家才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