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借船”到“造船”,他们以书页为帆,乘泱泱五千年中华文明之长风,出海远航;从“手艺”到“守艺”,他们以古籍为师,复写中国非遗传统文化之浪漫,笃实守正;从“文化”到“科技”,他们以创新为翼,用沉浸式演艺弘扬时代之新风,踔厉奋发;从“发现”到“探源”,他们以保护为要,发掘三湘大地史前文明之宝库,追本溯源。

信心,源于文化的气度。湖湘文化的绽放,成就了风范湖南。

走向世界的湖南出版让湖湘之美在海外绽放

本报记者周诗浩长沙报道

“万里不同风,百川异源同汇海。”

文化交流是一场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实施“湖南文化走向世界”计划。推动文化走出去,讲好故事是关键。

湖湘文化源远流长,好故事的素材丰富,让世界读懂今日之中国和湖南,离不开文化出版的活跃。近年来,湖南出版扬文化出海风帆,以一域之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完成了一场场湖湘文化的世界表达,也实现了更多新文化符号的孕育。

1月9日至11日,由中国出版协会、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主管主办的2025北京图书订货会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朝阳馆)举行。作为出版湘军主力军,中南出版传媒集团(以下简称“中南传媒”)旗下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与列宁格勒出版集团成功签署俄文版输出协议,将“十四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共筑同心圆》的图书版权输出至俄罗斯。此次版权输出,不仅标志着《共筑同心圆》这部作品将跨越国界,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中国民族团结的独特魅力,也体现了湖南出版在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方面的积极努力和显著成果。

坚守主业,打造“文化出海”的新模式

湖南地处内陆,既不沿边也不靠海,却凭借着超前的视野、精准的战略布局以及大胆的改革举措,在与世界的广泛联系中赢得了“湖南人能吃辣椒会出书”的美名。

从一本本湘书涌向世界,到文化教育服务跨越国界;从凭借领先的印刷技术向全球展示“精美中国”的魅力,到富含湖湘文化精髓的展会漂洋过海……湖南出版业一路崛起壮大,谱写着“出版湘军”的非凡传奇,并朝着建设世界一流新型主流出版传媒集团的目标砥砺前行。

近年来,中南传媒对外版权贸易活跃,年均对海外引进和输出图书版权数量达600种。截至目前,中南传媒共向全球95个国家和地区译介2500余种优质湘版图书版权,覆盖44种语言,形成了主题图书、传统文化图书、教育图书“走出去”三大特色,版权输出数量在全国出版集团中位列前茅。

除了图书“走出去”,中南传媒凭借多年深耕教育出版积累的丰富内容资源,在综合教育援外、线上教育工具出口、智慧教育对外培训等领域积极发力。

2022年,中南传媒在全国10家教育援外资质中标单位中脱颖而出,独占三席,彰显了强大的实力与影响力。中南传媒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依托丰富的教育援外项目执行经验,积极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海外年轻受众群体提供精准服务。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沟通民心,搭建中华文化国际交流平台,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与互鉴,向世界展现湖南出版的担当与作为。

造船出海,开拓“多点开花”的全球市场

近年来,湖南出版在“走出去”道路上持续创新,从“借船出海”到“造船出海”,在海外成功掀起了一股中华文化和湖湘文化的热潮。

中国旅法勤工俭学蒙达尔纪纪念馆,作为曾经中国学生旅法勤工俭学的寓所,承载着鲜明的“红色印记”,是“中国共产党”名称的“策源地”。

2015年,中南传媒承担起法国蒙达尔纪纪念馆的建设、装修及布展任务,以“中南速度”生动地向世界讲述了“湖南故事”。2024年8月,湖南省人民政府正式授权湖南出版集团运营管理法国蒙达尔纪纪念馆。2024年10月,在湖南省委宣传部的组织下,依托展馆平台,举办“湖南文化走进法国”等中法交流活动,邀请中国驻法大使馆领导、蒙达尔纪市长、当地学校师生及家长参与,围绕革命历史、中法友好、文明互鉴等话题进行友好交流。同时,《寻梦蒙达尔纪》《蒙达尔纪的青春岁月》等中文、法文版主题图书的出版,也为纪念中法建交重要时刻、传承留法勤工俭学精神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自2013年起,中南传媒连续多年参与承办“湖南文化走出去”系列活动,足迹遍布泰国、联合国总部、法国、芬兰、德国等地。通过展示湘书、湘绣、湘茶、湘菜及湘艺,每场活动都在当地引发了“中国文化热”,多次刷新当地参展人数纪录,吸引了众多中外媒体的争相报道,成为湖南文化走向世界的一张亮丽名片。

“隐”在深山

向世界展示“中国式”浪漫

本报记者伍婷婷长沙报道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湖南文化走向世界”计划,要让三湘四水成为令人向往的心灵之约。

湖南文化如何让世界看见?

在湖南,有这么一群人,他们“隐”在大山,复刻还原非遗传统技艺,以“守艺人”“归乡人”的身份,打造“中国的奢侈品”,制作成短视频,并通过网络平台传播,获取大流量。他们不仅唤醒人们的童年记忆,挽救濒临失传的手艺,还将“中国式浪漫”向世界传播。

扎根湘西群山,“新匠人”打造大流量

第一次、二次……五次,45天,柴烧窑里复刻的建盏工艺仍宣告失败。向清标、向宏俊叔侄还未放弃,他们再次走入书房,在古籍中翻找对应的工艺和细节。这种失败和不放弃成了他们这两年的日常。

从2023年4月起,湘西古丈县断龙山镇梅塔村的向清标、向宏俊叔侄以“山白”的身份在短视频平台爆火。2024年非遗抖音数据报告中,抖音上共有1428名非遗传承人,其中30岁以下的有199人,非遗老技艺迎来年轻新匠人。这些“新匠人”里,山白成为精美复刻非遗传统工艺赛道的“顶流”。

山白是一个扎根大山的团队,他们“隐”在湘西大山里,沉浸式复刻还原湖南及其他地方的非遗技艺。一年零九个月,他们仅用48条视频,收获全网三千多万粉丝,其中19条视频播放量破亿。

武陵山脉腹地的湘西州是少数民族的聚居地,也是湖湘文化的宝藏地。全州现共有非遗代表性项目1308项,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28项、省级111项、州级247项、县级922项。土生土长的山白从这些文化积淀中找到灵感,做出湘西本地的马儿板凳、枝枝盆、竹锅刷等。2023年4月,他们发布第一条视频反响平平,此后的数条视频也没达到预期。转机在3个月后,叔侄俩耗时500多天复刻出“一两黄金一两墨”的徽墨,拍摄成5分58秒的视频,意外引发全网关注,收获4.4亿流量,山白一下成为复刻还原非遗传统手工艺赛道的“黑马”。至此之后,他们的内容转向复刻中国非遗传统技艺,选题包含湘西手工类、古代美妆类、笔墨纸砚系列等。

拜古籍为师,“中国式浪漫”走向世界

和其他有师父指导的“博主”不同,山白的师父都是“古籍”。他们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辞典》中挑选自己能复刻的手艺,下载相关论文,再通过各类书籍对照确定工艺细节。他们在《齐民要术》中学会了制作胭脂必经的“杀花”工序,从《天工开物》中找到了制作古法竹纸的方法,根据其“乃服”卷中的治丝、调丝,用“腰式机”完成织布的全过程……叔侄俩分工明确,向清标负责钻研技艺,向宏俊实操,每一项非遗技艺,他们要经过无数次实验求证,像搞科研般力求每个细节都有出处。

在与村庄隔绝的小木屋里,山白沉浸式捣鼓的各种技艺被越来越多人看见。他们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创活字印刷术,与相关平台一起做千年古琴九霄环佩。2024年3月,山白将“活字印刷”“木版年画”相关视频短片捐赠给中国印刷博物馆,用于博物馆展陈视频资料向观众展示。他们还将相关的内容推向海外平台,让更多人看见湖湘文化的精彩。山白说,他们想用古法还原“非遗”技艺,展现中国非遗传统文化的浪漫所在,以匠人情怀,守护时代梦想。

同在古丈大山里造“中国式浪漫”的还有彭南科。这位耳顺之年的“大叔”给自己的标签是“守艺人”。从2022年6月发布榨菜籽油视频开始,他一直复刻还原“非遗”。在他发布的113条视频里,缫丝织布,打铁碾磨,酿酒炒茶,他用手艺造出生活美学。在他的视频里,手工织布,从采棉到上机,大小72道工序;一只湘西苗银杯,需千锤百炼;一碗湖南剁辣椒,要经历春夏秋三季;柴烧建盏,一个月烧出来两只成品……如今,他将湘西大山里的院子搬到长沙,打造“南科院子”,一边坚持复刻非遗技艺,一边做匠人访谈,他希望“让更多的人参与到非遗文化遗产的传承当中,把文化传播这件事认真做下去”。

穿越时空

与“新青年”一起挥斥方遒

本报记者唐兵兵长沙报道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深入实施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倍增计划,推进旅游与演艺、会展等融合发展。

沉浸式演艺成为文旅新动力,湖南,作为“媒体艺术之都”,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用媒体艺术营造“幻境”,创新观演模式、消费体验,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

橘子洲头,与百年前的“新青年”对话

去橘子洲头的游客,一定会到洲头的毛泽东青年艺术雕塑打卡,一定会想到那个觉醒时代,热血的湖南青年,从这里出发,走上救国之路。

时光可以“穿越”。2023年5月19日,《恰同学少年》青春剧场在橘子洲头激燃开演。“湖南省立第一师范今日免费招生,现在公布前六名、现在公布前六名……”报童登场,时光穿越。

毛泽东、蔡和森、向警予、陶斯咏陆续登场,观众可以跟随他们一起走进一师八班的课堂与老师探讨“理想”;在一师天井,与学子们一起以实际行动“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在图书馆收到“二十八画生”的《征友启事》;做客蔡和森家,尝尝葛妈亲手制作的家常菜;朗诵《沁园春·长沙》……

《恰同学少年》剧场从第1次“放榜”到实力破圈,以“文化+科技”“文化+旅游”开创新模式、新场景,推动红色文化传承传播。《恰同学少年》至今演出超过1000场,接待观众超10万人次。新华社评价其“引领文化创新、深化文化认同”;《中国青年报》点赞其“以沉浸式的真情实景树立青年志,用融入青年圈层的表达方式铸魂育人”。

1月14日,在湖南省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首场“代表通道”上,湖南省人大代表、中广天择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傅冠军表示,在长沙橘子洲景区,《恰同学少年》青春剧场成为长沙打卡的新地标。“为了让这场‘穿越’更加真实,我们通过精确的音频处理和声场模拟系统,无论是哪种场景,都让观众宛如置身其中,思绪随之跌宕起伏。”傅冠军介绍。

“演+宴+剧”,景区升级新消费

能“穿越时空”的不是只有橘子洲头。

在湘西德夯苗寨,游客能以一纸信笺为引,“穿越”回1938年的湘西,在酒铺与湘西汉子举杯,在火堂屋见证一个湘西小伙的爱情,参加他的婚宴。

《德夯幻境》沉浸式5D苗境喜宴剧场,以亿万年玄武岩山崖为天幕,以传统苗寨楼体为舞台,采用现代建筑解构艺术“穿透”手法对传统建筑再设计,将原传统建筑空间“复活”,开创性地打造了360度“回形”穿透式剧场。而可移动数控餐桌技术成就了《德夯幻境》的最大亮点——“一个可以喝酒、吃饭的剧场”。

李彦团队作为《德夯幻境》的创作者,将“宴”作为一个沉浸式演艺的元素,提供差异化、个性化、趣味化的餐饮新消费。在《竹海幻境》也有“曲水流觞宴”“竹宴”等多种形态的“宴文化”。李彦表示,宴文化承载了中国式情感体验,背后是中国人独有的仪式感和幸福感。

湖南着力探索发展文化与科技融合有效机制,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的湖南,与科技创新邂逅,一定还会诞生更多新“幻境”,未来,我们或许会与屈原、贾谊、杜甫……重新“相遇”。

寻根溯源

“宝藏之地”的探索与保护

本报记者常立军长沙报道

政府工作报告提到,深入实施文物保护利用‘六大工程’,建设一批历史文化保护利用示范片区。

2023年,湖南省政府明确提出要大力实施文物保护利用“六大工程”,包括文物考古和保护工程、湖湘文化保护传承工程、革命文物保护传承工程、让文物活起来工程、文物数字化工程和文物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其中,文物考古和保护工程,排在湖南文物保护利用“六大工程”之首,是“六大工程”的核心与基础。而在湖南的文化考古和保护工程中,澧阳平原是重中之重。

湖南文明史的“全景图画”

如果说史前的湖南文明是构建中华文明的原始基因之一,那澧阳平原就是湖南最重要的基因组成部分,是湖南无可争辩的史前文明中心。

澧阳平原担负着“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重大历史使命,是湖南文明的全景图画。它是中国稻作农业的重要起源地之一,彭头山、八十垱、杉龙岗等遗址出土了兼具粳稻和籼稻特征的早期栽培稻,距今9000年至7500年;它是南方史前文化的传播扩散中心,白陶的扩散与传播见证了以澧阳平原为代表的史前文化向外辐射的影响力;它是中华文明曙光的策源地之一,“中国最早的城”城头山在新石器早期环壕聚落的基础上诞生。这座城的变化发展,演绎了早期国家文明化的重大进程。鸡叫城遗址出土了中国最早最完整的超大型木构建筑基础,车轱山和七星墩发现了目前长江中游地区年代最早的龙窑,孙家岗遗址首次完整揭露出长江中游地区肖家屋脊文化时期的墓地……

澧阳平原的文明探源工作在持续深入进行。从2006年开始,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陆续承担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第二、三、四阶段的课题任务。考古工作者正在重点开展以稻作农业起源为主题的农耕文明考古探源,在澧阳平原开展以城市文明产生为主题的多元一体中华文明探源考古工作。

让古代文物“活起来”

打开湖南国保地图,可以看到澧阳平原密密麻麻的国保单位分布。澧阳平原,是湖南的“宝藏之地”,是我国目前史前遗址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仅史前遗址中就有全国重点保护单位16处。其中有三处遗址入选国家十大考古新发现名录。

澧阳平原的史前遗址数量众多,保存完好,完整地演绎了从旧石器时代早期到新石器时代末期的文化谱系。

城头山遗址保护工程自启动以来,国家和地方累计投入资金4.6亿元,现已建成占地662亩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城头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拓展了人们对“长江文化”历史渊源的认知:最宽处约70米的护城河,显示早在6000多年前,先民们就认识到护城河灌溉、防御、运输和满足生产生活需要的综合功能;遗址展馆内,保存着城头山古城墙从距今6000年以来4个主要历史时期的营造进程,显示城墙早期源自用于阻挡洪水的堤坝。

据了解,澧县各界在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同时,围绕“让文物活起来”下功夫。比如彭头山遗址、八十垱遗址以改善遗址环境与老百姓生产生活为切入口推进遗址保护项目,遗址建设的保护用房兼具展陈功能,把遗址开辟成学校的第二课堂,常年组织学生在遗址保护区踏青、秋游;修建遗址保护区游览便道,充分考虑保护周边居民宅基地、责任田,方便当地通行小型农用车等需求;遗址及时开展渠道清淤、河道疏浚,令洪水季节排涝畅通,既让遗址本体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又让遗址保护区内的稻田灌溉、防洪得到充分保障。

主编有态度

我们的信心来自文化的气度

何以湖南?何以湖湘文化?

是湘人血脉中的敢为人先,是素纱襌衣的千古传奇,是世界“媒体艺术之都”长沙的人间烟火,是张家界的绝版山水……

今年省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实施“湖南文化走向世界”计划。让湖南文化走向世界,就是要讲好湖南故事,雕刻湖南形象,让厚重湖南、大美湖南、韵味湖南、烟火湖南为更多人看到。

文化交流与传播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湖湘文化源远流长,生动素材取之不尽;湖南实践生气蓬勃,湖湘故事异彩纷呈。对湖南相关行业从业者来说,让湖湘之美绽放世界,是本职,是使命,是不变的初心。

让世界读懂湖南、爱上湖南。政府工作报告就“深化文化和科技有效融合”“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等方面进行了部署。

湖南近年来深入推进“文化+科技”,塑造出一批文化新业态、消费新场景,延伸了文化产业链。未来,马王堆汉墓、城头山遗址、海上丝绸之路考古遗址等湖湘文化地标将全面实现科技赋能融合;动漫、游戏、出版、演艺、文博等领域将催生更多文化新业态。

湖南近年来推进文旅场景“跨界出圈”更是引人瞩目。网红城市长沙,不单是吸引国内网友前来打卡,五一广场一带川流不息的人群中能见到越来越多外国人的面孔;在张家界,一名大叔“喊山”视频上网后,万名网友留言为他加油鼓劲;在衡阳,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探寻雁城诗意,“衡阳火出圈”屡屡登上网络热搜……针对湖南文旅热

的持续升温,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深化“游客满意在湖南”

行动……支持加快建设世界旅游目的地。

厚重底蕴让人流连忘返,秀丽山水让人赏心悦目,新潮体验让人惊喜不断。这是湖南的禀赋与诗意,是湖南人的基因,是文化的气度,是我们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

点赞(0)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