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
回归人的本质,唤醒人的自驱力,让大家学到校门外真正应该学到的“终身教育”知识,既是教育的真相,也是一条亘古通今的教育传承线。
作为岛城老牌国际化名校,青岛为明学校国际部一直坚持将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相结合,令德育思维的风向标指向校园文化与社会实践,在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同时,将内心对世界的关爱化作实际行动不断传递,让向美向善逐步成为学子主动自发的行为自觉。
教育观察第89期
编辑/胡佳敏
审校/高涵
以爱心善待,用行动关爱
2001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科菲·安南曾说,当世界需要你时,记得你有足够强大的力量去帮助它。在欧美普适的公立教育体系中,“公益服务”早已被列为青少年每年的社会成长必修课。
而一个好的公益项目,需要有真正的社会贡献,能够进行深度思考,并具有行动力和执行力、坚持到底的毅力,以及真实的故事和感悟。因此,救助流浪动物成为青岛为明学校国际部系列公益活动的开始。
从定期为流浪动物提供食物、照顾它们的日常生活,到提供医疗救助,组织领养活动,青岛为明学校国际部的老师和同学们以风雨无阻的实际行动,给予这群“毛孩子”充足的营养补充和保护,使它们不再担心被冷风侵蚀的严寒冬日,不再害怕因车水马龙而无处为家,也不再为饥饿处境而提心吊胆。
与此同时,同学们通过网络,了解到很多贫困山区的孩子们常年缺乏基本的生活物资,加之近两年暑期在云南红河支教的经历,更深刻体会到山区儿童正经历着他们从未体会的艰苦生活。基于此,同学们几次发起衣物捐赠的活动,为山区儿童点亮希望之光,这既是资源的循环利用,更是爱心的温暖传递。
“岁寒知义重,暖心送一片”,当大家看到孩子们脸上淳朴的笑容,感受到他们满满的感激之情,更加坚定了坚持公益事业的决心。
“微薄之善孕育奇迹,公益活动共筑梦想之桥”,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致力于保护和改善全球儿童的生活。作为学校的一项常规公益活动,国际部的同学们通过向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定向捐助,用自己的力量向贫困地区的儿童提供教育、营养、医疗等方面的支持,为他们的未来带去更多机会和希望,也让自己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
另外,同学们在重阳节也发起了一系列敬老活动,为老人送去温暖和陪伴。参与志愿服务,陪伴老人聊天,一阵阵的欢声笑语是爱的传递,尊老爱幼的道德要求在每一个人心中生根。
因爱而“相聚”,因责任而“奔赴”
2024新年伊始,青岛为明学校国际部基金会团队的成员们来到为明教育北京总部,分享几年来公益事业的持续发展历程。为明教育北京总部的领导和老师们认真聆听基金会同学代表的分享后,被成员们的真诚和所付出的努力感动,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参与到国际部基金会发起的助学助农公益项目中,积极购买云南红河山区的红米。
而这项已持续开展三个年头的活动背后,是基金会的成员们跨越山海的暖心坚守。
时间回到两年前的暑假,青岛为明学校国际部于文婷等三位老师自发开启了他们对云南红河县哈尼彝族自治区宝华镇的山区支教活动。通过这次支教,大家深入了解了当地百姓的实际情况,希望尽自己绵薄之力,帮助当地的百姓和留守儿童,从根本上为他们解决部分经济和教育上的困难。
2022年11月,由青岛为明学校国际部基金会发起,全校师生共同帮助云南红河山区农民宣传售卖,并为红米设计制作专属包装,以解其销售之困。令人欣慰的是,助农活动一经推出便获得社会响应,精美的公益海报也被广泛转发,收到了来自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订单。
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不仅售卖了2000包红米,还通过集聚社会爱心力量、基金会成员平日经营国际部咖啡馆所积攒的善款,为云南红河山区的村小捐赠了两台教学一体机,为后续的线上教学提供物质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青岛为明国际部特别成立了线上支教社团。在中外教老师的带领下,社团的“小老师们”进行了长时间的认真备课,为山区孩子们“爱心送课”,带他们一起看世界,为他们带去新的希望与力量,在欢乐的互动中,获得了双向的成长,也让青岛为明学子们真切体会到授人以渔的意义。
一份情感动一群人,一颗心带动更多心。2023年7月,更多的学生和老师加入到了山区支教的队伍中,他们一行十余人带着乐器、书籍和支教的热情,跨越山河,再一次开启了一段公益爱心之旅。
助农和支教活动,不只是对山区儿童经济生活的帮助,更是老师、同学们对教育问题的关注,让偏远地区的孩子们有了接触外面世界的机会,多样的课程帮助他们开拓视野、增长知识,为他们的梦想实现提供更多机会。
“有时间做志愿者,有困难找志愿者。”随着青岛为明学校国际部爱心公益活动影响力的扩展,同学们将奉献的理念、红米的香甜带出云南,带到更多人的心中。
未来,青岛为明学校国际部将在家校协力下继续公益爱心活动,云课堂、线下支教、爱心助农等活动也将以千万种爱的形式,持续推进。
凤凰网青岛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