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是面向未来的事业,牵动着每个家庭的幸福。
立足“西提东优中扩”战略,青岛市市南区围绕“全域友好、最优成长”这一目标,“家校社心网”五场域同发力,把教育民生实事做到群众的心坎里,交出“优教赛道”新答卷,让幸福在家门口看得见。
教育观察第87期
撰文/高涵
审校/张慧
西提东优 全域友好
语文课巧妙地将图画、声音和游戏相融合,美术课从生活化教学角度启发纸塑装置创意制作,体育课从心理特征出发开展趣味游戏教学……通过幼小衔接双师互动课,青岛八大峡小学帮助青岛市实验幼儿园幼儿在未来更快更好融入新环境,这是市南区幼小衔接工作的一个缩影。
继获得山东首批推荐争创“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市南区又加冠“全国完善普惠性学前教育保障机制实验区”这一“国字号”荣誉。
今年,市南深化“优质园+分园”联盟模式,在优质公办学位不足片区精准扩增共500多个学位。承办到期的民办园开办为区实验幼儿园分园,全省首创“民转公”国企办园新路径,获全省推广。
目前,市南区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76%以上,持续稳居全市第一,优质园占比提升至85%以上,全面促进学前教育从“幼有所育”向“幼有优育”突破。
由学前教育阶段进阶至义务教育阶段,市南区今年升级“336”集团化办学项目,形成立体交互式集团化特色模式,100%区普通中小学参与教育集团集群发展。立足“西提东优中扩”战略,在积极争取下,市南区所有公办初中全部纳入市“强校提质试点校”,努力实现教育高位均衡、全域优质。
西片,市南区琴岛学校正式挂牌青岛一中市南分校,开启“一长两校”办学模式,探索小初高十二年贯通培养,建立区级“筑基”三级导师梯队。24中与7中组成“聚合型”教育集团,共享优质资源,24中借助分层教学的有效实施,今年获评4个区、市优秀教学法,中考成绩实现三连升。
东片,5中成为青岛二十六中教育集团(浮山校区),在全市率先开展筑基计划试点。51中与59中联合开展多轮青年教师赛课,51中成功立项市优质资源倍增重点课题。三实验打造系列初小衔接课程,构建自主高效的“全链式高阶思维”教学模式,2023年小升初,学区内公办初中入学比例增长近14%。
西提东优,区域100%初中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升。此外,市南区打造名校新校、院校合作、区域联合、集群联智、跨学段联合等共同体,不断推动区内优质基础教育资源的共建、共融和共享。
11月20日,市南区教育和体育局与青岛大学再次签订合作办学协议,市南区14所中小学校和青岛大学11个学院携手合作,在全市首创“一学校一学院”“一学校一科学家”的合作方式,将高校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南创新人才的培养优势。
东西部学习教育质量跨越式提升,优质教育资源持续扩容辐射全域,种种努力,让市南教育更加普惠公平、优质均衡,更多家庭在家门口“上好学”。
开放融通 全员育人
教学的艺术,在于回归人的本质,唤醒人的自驱力。这就需要创设丰沃的成长土壤,启发生命个性绽放,充分生成内部灵性与可能性。
《雷锋》杂志社总编陶克将军寄语八大峡小学少年要“从小学雷锋,长大当先锋”,追求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奥运冠军陈梦与宁夏路第二小学的孩子们亲密互动,畅谈拼搏奋斗的心路历程;中国知名“无极弦乐四重奏”大师带来深入浅出的弦乐解读,对大学路小学弦乐团的灵动演奏表示高度认可。
结合五育融合,市南区开展“八个百分百进校园”活动,为全市唯一。劳动模范、英雄功臣、体育冠军、艺术家、科学家、道德模范等走进校园,建立千人成长导师团,让孩子们在榜样引领下点燃梦想之火,确立自己的兴趣目标以及正确价值观。
在将榜样“请进来”的同时,市南教育也在不断让学子们“走出去”。
今年以来,市南区由教育部门发起,通过与宣传、文旅、历史城区保护、科协及各街道等多部门携手,召开多轮区级研学实践活动联席会研讨,组织了112位一线骨干教师实地调研、精准对接,创新构建“十大主题百条路线”研学实践体系,涵盖历史文化、艺术人文、科技创新、蓝色海洋等十大特色主题。
在云南路邻里中心面塑非遗文化馆以面塑承文化,在青大人体生命科学馆探寻生命奥秘,走进团岛消防队体验“逆行者”的职业生活……仅暑期以来,全区40所学校近5万人次参与了学校、老师、班级家委会、街道社区等不同层面组织的研学实践活动。
“研学”通过家校社的紧密配合,形成了多方参与、联动配合的育人工作格局,为市南学子搭建起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和实践平台。
今年,市南区创新成立家校社协同育人指导中心,全区11个街道建立了家校社协同育人实践中心,50个社区开设了家校社协同育人服务站,实现街道社区100%全覆盖,“相伴最优成长”家校社协同育人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
市南区完善十二年全学段的“6+”区域家庭教育课程体系,深入研究并落实家长课程“五步教学法”;畅通全链条家庭教育教师成长路径,成立区级名师工作室6个;组织“学情会商·家校面对面”“家长大课堂”“三长见面会”等校园开放季系列活动,提供“八进”家庭指导一对一精准服务,实现育人效果最大化。
家校社三方各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协同育人过程中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在市南,学校积极主导、家庭主动尽责、社会有效支持的协同育人良好氛围逐步形成。
生态营造 全面护航
真正好的教育,是为孩子的终身发展奠基。“双减”政策提出,大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确保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
课堂是落实课程理念的主阵地,市南教育实施“1+N”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集备,实施“观课-诊断-改进”的校长听评课研究;将新课标与学科关键能力培养有机整合,设置初小学段、学科全覆盖的28个挑战性学科活动主题及研究性学习任务;课例观摩、学法论坛注重学生学习习惯和方法培养,让学习真实发生。
创新课后服务,市南区秉承“多元分层、因校制宜”的原则,将课后服务纳入学校课程规划;在全市首创数字化课后服务平台,遴选优质机构入驻特色课程超市,做好管理、服务与监管,已上传菜单课程近300个,实现个性化“订单式供给”;10所初中学校初三年级全面开设晚自习,妥善解决家长接送难问题。
教育既要给予孩子更多学习体验、试错机会,也要让他们拥有健康的体魄和心理。
在2023年省市两级学生体质健康抽测中,市南区均位列全市首位,其中小学段成绩在全省40个迎检区县中名列第一,也是唯一一个平均分超过90分达到优秀等级的区县。
市南区中小学自建特色体育社团300余个、大课间集体项目100余个,推进落实“每天校内外中等强度活动各一小时”。此外,建立“市南区青少年健康数据平台”,将有针对性、差异化的健康处方精准推送给家长,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全面发展。
体育技能培养方面,市南区面向全区学生普及七项“体育技能链”,建设了“冰纷飞扬季”“真情泳动季”等5项校园体育品牌。今年,首批射击项目后备人才培训基地、中航校帆船运动实践基地、乒乓球后备人才培训基地等重点体育项目落户市南,进一步拓宽了体育人才培养路径。
少年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具有隐蔽性和突发性,因而不能仅关注如何解决问题,更要建立心理问题的预防体系,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
在加强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市南区全国首创全域推进“护航少年儿童身心健康行动”,将其列入区办实事项目。
市南区成立区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服务中心,面向3-9岁儿童组织感觉统合活动课,形成2+12+104区域“感觉统合教育三级体系版图”,推动感觉统合理念融入学校教育;针对7-15岁青少年,完善心理健康“专职教师配备+专业导师聘任”的双师辅导,探索“全面心理测评、一人一案建档、分层分类指导、专业质效评估”心理健康预防干预路径,积极构建“早监测、早预防、早预警、早干预、早转介”心理健康防线。
一切从孩子的成长需要出发,市南教育以前瞻性的教育眼光和用情用心办好教育的责任担当,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全员、全程、全方位助力每个孩子“最优”成长,真正做到让幸福在家门口看得见。
凤凰网青岛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