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张瑞敏,到周厚健,再到谭旭光,一批跨时代的山东企业家正陆续离场。

据山东重工集团官微消息,6月30日-7月5日,山东重工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满慎刚先后到潍坊、济南、济宁、聊城等地,对潍柴集团、中国重汽、山推股份、中通客车等权属企业开展实地调研,详细了解企业生产经营、市场开拓、科技创新、内部管理和党的建设等工作。

上述信息表明,此前担任山东省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的满慎刚已接替谭旭光,履新山东重工集团。

从1977年进入潍柴,到2024年卸任山东重工“一把手”,谭旭光在这家“巨无霸”国企工作了将近50年,留下的是一家营收突破5100亿元、利润总额达220亿元的工业装备航母。

凰探第1304期

撰文/庄建成

审校/张慧

“谭大胆”与工业装备航母

根据潍柴动力2023年年报显示,谭旭光,1961年2月出生,天津大学工学博士,正高级工程师。

1977年,谭旭光加入潍坊柴油机厂,历任潍柴试验员、业务经理,潍柴进出口公司总经理。

从一名普通工人干起的谭旭光,十分感念于这段在基层历练的时光:“当工人的十年是我人生中难得的产品学习机会,这段时间我系统学习了柴油机知识,这让我后来的事业十分受益。”

后来,在与青年员工面对面交流时,他也常拿这段宝贵的经历,勉励青年员工要主动走向一线。而从基层成长起来的经历,也让他格外爱才、惜才。

此前报道中曾披露这样一个细节:一位就读于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动力工程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在向潍柴投简历后不久,便接到了电话,说谭旭光想要和他面谈。后来在出差间隙,谭旭光专门抽出20分钟,与这位应届毕业生面谈。

同时,对于技术研发,谭旭光也始终秉持敬畏之心。他曾表示:要旗帜鲜明地鼓励科研人员走科学家路线、工程师路线,以专家为荣、树专家权威。企业内有一百个科学家远远比有一百个部门长强得多。

1998年,谭旭光临危受命,出任濒临破产的潍坊柴油机厂厂长,时年37岁的谭旭光,也是潍柴历史上最年轻的厂长。而为了扭转内忧外患的局面,谭旭光一上任便“约法三章”:

坚持原则,敢抓敢管,不做老好人,不当太平官;扑下身子,真抓实干,为企业干实事,为职工办好事;以身作则,清正廉洁,要求职工做到的,我们首先做到,不允许职工做的,我们坚决不做。

同时,他还以并购重组等为主线,对潍柴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2004年,潍柴动力登陆港交所,打通了资本国际化的道路;2005年,他又主导潍柴以10.2338亿元战略重组湘火炬汽车集团,完成当时我国最大公开竞标资本并购案例;2007年,潍柴换股吸收湘火炬,并在深交所成功上市,成为第一家由H股回归A股的企业。

其治下头十年,潍柴销售收入实现突飞猛进式的增长,从1998年的5.8亿元,增长至2008年的近500亿元。

2009年,潍柴主导成立山东重工集团。新成立后的山东重工集团,意欲打造山东装备制造知名企业。为此,谭旭光开启了大手笔的全球并购。

期间,山东重工集团先是在欧洲完成了对法国博杜安、意大利法拉帝、德国凯傲、林德液压等全球高端品牌的并购,后又在北美市场实现对德马泰克、PSI公司的并购。因为接连的大手笔,让谭旭光收获了“受尊重的中国国有企业家”的称号。

2019年,山东重工集团完成了一次重要的业务布局——通过股权无偿划转,成为中国重汽集团控股股东。

因为这些并购重组的大动作,让谭旭光收获了“谭大胆”的称号。但对于外界给他的这个称号,谭旭光本人却直言:“这20多年,没有一项重大决策错误,背后不是胆大,而是胆小。”

而与“胆小”的决策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谭旭光在公司管理方面,不留情面的行事风格。

近年来,谭旭光屡屡针对干部工作积极性问题放出狠话:“不争第一就是在混”“打着领导旗号演戏给领导看是管理的不负责任”。

今年大年初三,谭旭光到潍柴集团走访慰问正在加班生产的一线工人时,发现了基层管理方面的问题。在潍柴官网的报道中,披露了谭旭光与厂长对话的细节:

你这个厂长连当月排产明细都说不明白,我看你还是下岗吧!青年干部要扎扎实实当领导,不能自编自导自演。

紧接着,谭旭光在当天下午就主持召开潍柴集团办公会,整治基层乱象。

而在卸任山东重工集团“一把手”前,谭旭光又在山东重工供应链管理工作会议上,向企业的供应链管理工作“开炮”。

在他看来,打不赢供应链竞争力提升的硬仗,要迈向世界一流,就是无稽之谈。为此,他明确表态要毫不妥协推进供应链“瘦身提质”雷霆行动,要用三年时间,将集团供应商数量从现在6200多家优化到3000家,同时加大国际、国内头部供应商的引进。

从业四十多年来,谭旭光的成绩有目共睹,既是员工眼中的“牛人”“疯子”,也是行业眼中的“顶流”“标杆”;既是不停进取改革的“谭大胆”,也是行事高调泼辣的“掌门人”。

作为集团“主心骨”,谭旭光一年能飞40万公里,一年里和家人吃饭不到10次,经常在会场和员工一起吃盒饭,起床就工作,上飞机批文件,下飞机工作。在潍柴2023年年报中,这样介绍他:“谭旭光先生从事内燃机及动力系统技术创新和工程管理工作四十多年,是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产业领军人物。”

随着年龄增大,近年来谭旭光也曾多次被问及退休的问题。对于这一稍显敏感的话题,谭旭光一直都没有避讳。

2021年3月,年逾60岁的谭旭光主动回应了自己的退休问题,他表示:“暂时没有考虑退休问题。党委政府也已经明确,让我继续为企业服务。”

8个月后,谭旭光在潍柴集团的一场内部会议上,又谈到了“接班人”的话题。他说:“我今年已经过了60岁,我多次和大家说过,现在最大的心病就是寻找一个接班人,一个能够实现未来10年战略的接班团队,省、市领导也都非常关心这个问题。”

2023年10月,谭旭光卸任上市企业潍柴动力首席执行官,由现年46岁的执行总裁王德成接任。在外界看来,这就是谭旭光要对年轻人“扶上马送一程”。

今年3月,谭旭光携旗下多家公司高管亮相《老谭会客厅》栏目时,再次正面回应退休问题。他认为,应该尽快将企业交给年轻人,让年轻人尽快登台表演,也相信年轻人会比他干得更好。

而此番卸任山东重工“一把手”,或许意味着谭旭光距离退休,又近了一步。

谭旭光与青岛

在谭旭光40多年的商海征途中,青岛是其重要的一站。

特别是近些年随着其麾下的企业与青岛合作日益深化,谭旭光也与这座城市产生了诸多交集。

2020年3月,突如其来的疫情让许多企业被迫停工停产,其中便包括了中国重汽在青岛布局的多个项目。

为此,谭旭光专程带队到青岛调研中国重汽集团旗下青岛重工公司和雷沃重工青岛工程机械集团公司经营情况,并要求企业全力满足出口订单需求,在青岛市复工复产中走在前列。

同样是在谭旭光掌舵期间,山东重工和潍柴也在青岛布局了颇多重量级项目。

2021年最后一天,青岛市人民政府与潍柴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并就潍柴动力全球未来科技研发中心、潍柴动力(青岛)科技孵化中心、潍柴(青岛)海洋装备制造中心等项目签订一揽子战略合作协议。

根据协议,潍柴将在青岛建设全球未来科技研发中心和科技孵化中心,落地新能源关键零部件、海洋装备制造等项目,在产业集群内预计总投资额超过50亿元。尤其在新能源领域,双方将重点探索燃料电池自卸车、港口牵引车、公交车、物流车、环卫车等推广应用场景。

签约仪式上,谭旭光还进一步透露潍柴集团将充分发挥全球多元业务布局优势,引进高科技高层次人才扎根青岛。

当然,潍柴之所以重注青岛,一个不容忽视的背景是,随着胶东经济圈一体化提速,作为龙头的青岛,无疑是企业扩大自身在半岛地区影响力的理想布局地。

对此,潍柴方面也提到以青岛为中心,形成与潍坊、烟台、威海、日照等半岛城市群辐射联动,打造山东半岛沿海高端制造新的产业集群板块

转过年来,谭旭光又带着新的项目,来到青岛。

2022年9月25日,青岛市政府与山东重工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青岛西海岸新区与潍柴集团签订潍柴(青岛)智慧重工智造中心项目合作协议,青岛自贸片区与潍柴集团签订潍柴高端新能源汽车创新孵化中心项目合作协议。公开报道显示,这两个项目的投资额分别是100亿元和20亿元。

也就是说,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潍柴就为青岛带来了总投资170亿元的5个项目,对青岛的投资前景与营商环境的肯定,可见一斑。

而在今年2月6日至8日,谭旭光又用三天时间,先后前往济南、潍坊、烟台、青岛四座城市,与四地“一把手”座谈。

其中,在与青岛市委书记曾赞荣座谈时,谭旭光表示青岛产业体系完备、科技创新能力强、城市发展充满活力,双方合作空间广阔,将积极对接青岛产业发展方向,深化双方在智能制造、科技创新等领域务实合作,为青岛实体经济振兴发展注入新活力。

不论是实打实的项目,还是高素质的人才,对一座城市而言,都是极其珍贵的资源。

不止于此,山东重工和潍柴还通过自身业务布局,与这座城市中的其他“明星项目”产生了更深层次的勾连。

今年2月20日,谭旭光率山东重工、潍柴动力代表团到东京访问日本欧力士集团。期间,他表示将全力为欧力士在中国特别是在山东的发展做好咨询支持,进一步扩大双方合作范围。

欧力士,正是青岛落地的首个世界500强总部项目。

可以这样说,随着企业与城市合作不断升级,不仅能够增强青岛自身的竞争力,也将有力支撑起山东重工和潍柴高质量发展的雄心壮志,称得上是相互成就。

接任者满慎刚:做青岛经济社会发展的

支持者、参与者、贡献者

接下来,再说说谭旭光的“接任者”满慎刚。

公开履历显示,满慎刚,男,汉族,1969年3月生,中央党校研究生学历,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学位,中共党员。

在履新山东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前,满慎刚的职务是山东省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

从国资委“一把手”赴任国有企业,满慎刚并非首例。

去年6月,李蔚由青岛市国资委主任的任上,“空降”青岛四大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平台之一的青岛城投集团,出任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这样的人事调动并不常见,但也能反映出地方对于国企发展的重视。

而在担任省国资委“一把手”期间,满慎刚也曾多次来青。

今年3月,在“企地共建·走进青岛”活动上,满慎刚表示:驻鲁央企、省属企业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顾大局、应变局、创新局,主动服务党和国家发展大局,主动融入全省发展战略,做青岛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者、参与者、贡献者。

同时,他也针对驻鲁央企、省属企业与青岛合作的方向,提了六个“要”:

要聚焦主业,深耕实业,加强在交通、产业、民生、安全等领域重大项目、优质项目的投资合作,不断拓展合作领域、丰富合作内涵;

要持续通过设备更新、工艺升级、管理创新、人才建设,不断巩固传统产业发展基础,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实现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加力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布局;

要有效融入青岛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培育行动、“工赋青岛·制造强市”行动,在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以及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等方面展现国企新作为、新担当。

要抢占科技创新赛道,发挥好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作用,不断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科技创新力、产业引领力;

要争夺人才引育高点,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加强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等人才教育培训机构的合作,共同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人才队伍;

要打造协同发展标杆,聚焦“更高、更强、更优”发展目标,加大在智能装备制造、海洋产业等领域的协同联动,共同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明星项目”“品牌工程”。

不论是民生基建、实体经济,还是科技创新、海洋经济,都与山东重工和潍柴的主业及在青布局项目,有较大契合度。

而在履新山东重工后,满慎刚如何将“做青岛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者、参与者、贡献者”落到实处,值得期待。

点赞(0)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