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财经《2024财经榜》)人形机器人是当前具身智能落地的主要形式之一。从进工厂搬运到在商场服务,曾经科幻片里才有的机器人场景,正一点点变为现实。就在最近,国内业界也宣布开启人形机器人的正式量产,具体情况如何?
在上海的一家人形机器人工厂内,记者身后这几台刚下线的机器人正在进行行走和动作的测试。但其实这里已经有近百台同样的机器人正在等待发货。
生产负责人介绍,现在他们生产的人形机器人类似于一个具备一定AI能力的通用平台。在此基础上,客户可以根据需求二次开发,客户类型已涵盖科研、制造和商业等多个场景。从产线搭建到如今的批量生产,他们只用了不到9个月时间。
记者注意到,在整机测试前,机器人还要经历多个环节的分项测试。
生产负责人介绍,每台机器人全身有多达40多个全身自由度。其中许多关键零部件的上游精密加工环节,都与国内新能源汽车行业有所交叉。
造出“身体”只是第一步,另一处名为“数采工厂”的新厂房不久前也正式投入使用。
这间工厂则更为特别。现场2000平方米的面积里,有上百台人形机器人。现场还专门为它们搭建起像厨房、商超、工厂等不同的工作场景。而这里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帮助机器人的“大脑”进行数据采集。
记者了解到,具身智能的一大特点就是让人形机器人借助AI大模型能力,通过“肢体”与物理世界交互来不断学习人的行为动作。
近百位数据采集师现场“教学”,再将采集到的数据传到云端进行海量的虚拟训练。最终,通过“泛化”学习形成的通用模型能力,未来可以部署在每一台机器人上。
一家企业的负责人介绍,下一步他们的机器人还将融入触觉等更多能力,也有双足或轮式的不同形态。能力提升的同时,成本还在降低。
智元机器人联合创始人 彭志辉:到千台、万台的规模之后,成本会远低于一辆家用汽车,肯定在20万元以内。
转载请注明央视财经
编辑:王一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