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4年,由中央宣传部、中央网信办、国家广电总局、中国记协主办,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协办的第十一届“好记者讲好故事”活动,生动反映全国广大新闻工作者坚守报道一线、记录奋进画卷和记录伟大时代、讲好中国故事的动人情景。为此,本刊特邀请参加决赛的11位选手讲述精彩故事和心得体会,以飨读者。

我是一名从事经济报道的记者,工作中经常跟数据打交道。我常常想,怎样才能穿透数据,写出背后那些人鲜活的奋斗故事,让报道增进理解、直抵人心?

这几年来,我关注最多的,是一家家街头小店和它的经营者。

这是一段持续了4年多,而且还远未结束的采访。

第一次跟他们相识是2020年的夏天,受疫情等影响,那时正是中国经济经受挑战、外界热议的关头。

为了了解疫情下的经济发展情况,我走进了这些街头小店,走访这些家庭买卖和邻里生意。

李彩明,是一家餐馆的店主。她告诉我,上学时,父亲就在巷子口开了一家小吃店,撑起了一家人的生计。但突如其来的客流减少,让这家20多年老店一度考虑关门停业。

可李彩明不甘心,这个从没想过要自己开餐馆,以前有同学来吃饭,还会害羞躲起来的人,开始做起了外卖。

1单、2单……到后来一天200多单,支撑起小店的运转。她说:“我会坚持下去。”

这一句话,点醒了我。作为一名记者,我究竟要记录什么,传递什么?

后来,我又采访到了更多的人。

黄林华,自己开店,干图文打印。当时,一些门店没法开门营业,让急需图文资料的客户犯了难。黄林华听说这个客户的情况后,想也没想就答应了他的请求。

他告诉我的是:“机会不会客客气气走到你面前,它化身一个个急难险重,你得敢接。”

他没告诉我的是,当时店里缺人手,他带上妻子、朋友3个人,硬熬了50多个小时。这样的紧急开工,记不清有多少次了。

这就是我采访中遇到的普通经济个体,他们就是这样一次次迎着风浪、站稳脚跟。

肖雅星,“90后”,跟我同岁。她是开便捷酒店的,面对突然的客流锐减,几乎想尽一切办法:做小视频线上推广、参与所有预订平台的优惠活动、联合同行做促销……

就这样一点点拉动入住率往上走,努力保住酒店的经营。她说:“我一直相信,只要没倒,坚持一下,就有希望。”

这就是我采访中挖掘的普通经济个体,他们面对困难始终保持信念感和行动力。

都说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那时候,我真实感受到:大海里没有无名之辈。这一家家小店,像毛细血管般遍布城乡、承载万千家庭就业。在这里,我看见中国经济最迷人的烟火气和最顽强的生命力,我要把它们写出来。

一晃3年过去了。2023年春天,许多行业迎来久违的热闹,餐厅、景区忙碌起来。我又想起了这三位老朋友。说实话,刚开始也有点儿担心: 小店还在不在?他们过得怎么样?

我忐忑地拿起电话,一个个拨过去,三家小店不仅都在,还都有好消息:

李彩明的餐厅持续开门营业,那段时间每天晚上10点打烊时门口还排长队。

肖雅星的便捷酒店入住率达到90%,那会儿天天如此,连她自己都惊讶。

黄林华的小店从简单的图文打印发展到做广告策划,3年开了6家分店。他说,现在仅他所在的城市,一天就有上千场活动,相关物料、设计他都能接。言语中,干劲满满。

他们无一例外地告诉我:经济复苏、生意好转。我真为他们高兴!

在中国经济大潮中,这3家小店再寻常不过。他们为什么能对抗风雨?一路伴随,他们把“坚韧”二字刻进了我的脑海里,也留在我的报道里。

“坚韧”是中国经济的底色,从我第一次报道他们的2020年到今天,每一年国家都出台扶持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新政策。降税减负,政策接力帮扶,万千主体齐心协力,让小微经济向阳生长。

几天前,我又采访了他们,那干劲儿一如既往。

从事经济报道8年多,我有幸从不同的维度去观测、记录中国经济这片大海的风貌。

而大海里的这些“无名之辈”,一次次触动我,让我看到一朵浪花折射的世界;让我看见个体努力汇成的巨浪。

今天中国有1.8亿多户经营主体,他们的故事拼在一起,就是奋进中国的缩影,是烟火中国的图景。

而灯火里的中国,青春婀娜、胸怀辽阔!

这,也是我想一直记录、讲给世界的中国故事。(作者单位:人民日报社)

本文刊登于《中国记者》2025年第1期

原标题:《用情展现中国经济的烟火气和坚韧性》

新媒体编辑:梁益畅 李炜(实习)

点赞(0)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