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报新闻 通讯员聂鑫 报道

辽宁盘锦的北风裹挟着渤海湾的咸腥,彼时的我在盘锦精细化工110千伏变电站项目一线,在零下十摄氏度的工地上雕出刀锋般的寒意。

此行跟随核心班组入场施工搬运工字钢。当我的手掌隔着手套扣住工字钢时,金属表面粘走的热量,让指节瞬间被冻得僵硬。第十五趟搬运时,左肩的痛感开始具象化。五十公斤的载荷突然有了温度,镀锌钢棱角透过冬季工服,在锁骨处刻下燃烧的烙印。那些规范里关于“低温环境下材料刚度变化”的解释,突然在锁骨承受的压力中有了血肉注解。

“腰马合一!”,他断喝劈开寒风。这位培养六届入场职工的老师傅刘志新,此刻正倒退着走在队列前方,布满冻疮的手掌悬在钢梁下方三厘米处,一颗关切的心一直在悬着。十名新职工组成的纵队同时屈膝,五根工字钢离地的瞬间,二十双工装靴在冻土上碾出整齐的轨迹。“小侯换边!”左侧传来王班长的提醒。沾满冰碴的工装靴同时转向,十米长的钢梁在半空划出银色弧线。03年的小技术员高延旭被夹在队伍中间,安全帽下蒸腾的白雾在睫毛上结成冰珠,却始终跟着号子声踏准碎冰的节奏。冻土在脚下开裂的脆响中,我突然理解常说的“青年突击队”——不是会议纪要里的虚词,而是十副年轻脊梁在钢梁下同步震颤的生动实践。青年突击队队长侯圣年在前方吼着号子,镀锌层特有的金属腥气混着呼出的白雾,阳光通过折射照在钢铁上熠熠生辉,在冰冷的空气里变成了青年突击队的无形勋章。

收工时,班组长指着远处正在组装的输电塔说:“我们电建人,立起的每一基塔会化作神州大地的筋骨,而我们每个人都是中国建造的细胞。”寒冷刺骨的晚风穿透棉服,吹到被磨破灼得火热的臂膀,我忽然明白:新时代的电力建设者既要能在办公室解构复杂的受力模型,更要能在工地上触摸钢铁的脉搏。当我们放下鼠标握紧撬棍时,图纸上的数据才能真正扎根于大地,浇筑成点亮万家灯火的丰碑。

暮色中的工字钢泛着暗红的光泽,像一列等待检阅的士兵。这场寒天雪地里的技术实践,让电脑里的BIM模型和现实中的冰霜钢梁形成了有机结合。当我们的图纸能够承载起塞北的暴雪,当青年干部的脚印嵌进冻土的纹理,那些标注着“低温严寒版”的技术方案,才能真正化作黑土地上破冰生长的力量图腾。这场特殊的“技术交底”让我懂得:青年干部的肩膀,既要扛得起专业知识的重量,更要经得起实践淬火的考验。当我们把青春足迹留在祖国大地上时,每个脚印都会成为新时代电建铁军最踏实的注脚。

夜色中,更新着人才数据库。今日搬运数据背后,藏着十份肩部压力记录、四十二组握力峰值曲线,以及二百六十次有效协同指令——这些用钢铁铸就的生理参数,终将在三年后化作电建版图上跳动的年轻坐标。当黎明再次染红冻土带时,那批镀锌工字钢将成为托起电缆夹层的筋骨,而今日肩头的淤青,正悄然生长为电建铁军的钢铁基因。

点赞(0)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