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党报是一个地区的重要舆论阵地,要多做统一思想、凝聚力量、鼓舞士气、提振信心的报道工作,以主流价值影响社会、用正面宣传引导公众,做到热点问题有回应、关键时刻不失语,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正能量、增添暖色调、营造好环境。这不仅是地方党报的使命,也是提升主流舆论引导力的途径。
在第34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笔者采写的《辽宁为1806名受到不实举报的党员干部澄清正名》获消息类三等奖。报道聚焦辽宁在整治基层“微腐败”中,纪检监察机关为受到不实举报的党员干部澄清正名,向公众传递省委严管厚爱干部、激励担当作为的信号。中国新闻奖评委会给予的评价是:“引导有力”“选题典型”“践行‘四力’”,这也是对地方党报强化正面引领、发挥主流舆论引导力的肯定。
01
对热点事件价值判断的思考
党报记者在采写新闻时,站在什么高度、坚持什么立场,不仅影响对信息的解读与判断,更是做好新闻报道的基础和前提。要强化导向责任,把握新闻传递信息、服务社会、提供知识等功能定位,把新闻宣传的着力点和落脚点放在正面价值引领上,进而传播积极、向上、主流的价值观。
在过去一段时间里,外界出现了一些唱衰东北、抹黑辽宁的负面言论,其质疑声主要聚焦在辽宁政治生态、营商环境、党员干部担当作为等问题上。笔者在采访中发现,随着反腐败工作走向深入,有些群众愿意把解不开的“心结”、办不成的“难题”不加甄别地向纪检监察机关反映、举报,借此推动问题解决,实现个人主张,这其中难免存在一些不实举报,客观上造成一些党员干部产生不敢为、不想为的畏惧心理。这篇作品在此背景下产生,笔者抓住公众关切的热点事件,深入一线采访,摆事实、举例子、列数据,亮出省委严管厚爱干部、激励担当作为的鲜明态度,给党员干部送去一颗“定心丸”。
采写报道之时,正值辽宁实施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开局的关键时刻,党员干部以什么样的姿态、什么样的作风投入攻坚之战,开局影响全局。辽宁省委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个区分开来”的重要指示精神,制定出台《惩治诬告陷害行为做好澄清正名工作的实施意见》。记者敏锐捕捉信息,独家披露重要信息,为全省攻坚克难、砥砺奋进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面对热点事件,受众容易被负面信息左右、受到负面价值影响,特别是纪检监察信息,受众会更多关注领导干部贪污受贿、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侵害群众利益等负面内容,容易忽视党委全面从严治党、自我革命等正面主题。如果媒体为迎合受众猎奇的心理,追求信息传播“大流量”而忽视新闻作品“正能量”,不假思索地把注意力停留在可能产生负面影响的热点事件上,不仅影响公众对信息价值的判断,而且降低党组织在受众心中的威信。因此,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构建主流叙述,为社会标注价值坐标,引导公众形成正确的认知和态度,是地方党报对热点事件进行新闻价值判断的思考路径。
02
对新闻作品表现力的认识
新闻是一门用事实说话的艺术,如何从大量的信息中挑选新闻事实,在有限的新闻篇幅中加厚新闻信息,考验记者的基本功。
巴尔扎克说,艺术是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新闻作品也应遵循这一点。记者需要培养慧眼识珠的能力,致广大而精细微。在见报内容上,要经过对海量信息的抽丝剥茧、去伪存真,筛选具有代表性的经验成果;在报道思维和写作文风上,要习惯从大处着眼,从小处落笔,刹住长风、使作品产生表现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取得了历史性、开创性成就,产生了全方位、深层次影响。八项规定、反腐惩恶、激浊扬清、系统施治……每一个“大主题”都要用生动而细微的“小故事”呈现,新闻作品才有可读性、影响力。
首先,事实要典型。在这篇获奖作品采写过程中,笔者深入辽宁多市县区,采访收集了大量素材,从中分类筛选正、反两面典型事实,报请辽宁省纪委监委审定,最终公开见报了铁岭开原市为不实举报干部澄清正名及朝阳凌源市严肃惩处诬告陷害干部的一正一反两起典型案例,使报道角度更聚焦、主题更突出。
其次,点面要兼顾。这篇稿件不只聚焦典型事件的特殊性,还抓住了全省上下贯通、协同发力的普遍性;不只烘托党委制度安排与系统谋划,还表现了纪检监察机关加强与公安、检察、审判机关协同协作的贯彻落实;不只展现为受到不实举报党员干部澄清正名的“前半篇”常态化工作,还关注对这些干部谈心谈话、跟踪帮扶的“后半篇”人文关怀,有点有面、点面结合,让干部群众看到辽宁省委扬正气、惩歪风的坚决态度,增强新闻报道主流思想传播的深度和厚度。
第三,文风要精炼。新闻的表现力不取决于篇幅长短,而重在内涵和深意。这篇作品全文829字,突出“短、实、新、活”文风,让受众一看就懂,赢得共鸣。报道首发于2023年9月8日《辽宁日报》头版重要位置,辽宁日报客户端对原文转发,当日点击量达到10万+,人民日报客户端、北京日报客户端、新京报客户端等媒体转发、跟进、评论,进一步扩大了主流舆论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03
对党报记者提升职业素养的理解
党报记者要不断提升新闻素养和能力。首先,思想要“站上去”。新闻界在谈及采访经验时有一条共识:党报记者要站在天安门上写报道。站位的高度、视野的宽度决定了新闻报道的角度和广度。笔者从事纪检监察战线报道工作10年,作为一名“跑线”记者,一个深刻的体会是,宣传纪检监察工作不能只看眼前工作“那点事”,要站在全局看一域,站在全面从严治党时代洪流里看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站在党委中心工作看监督执纪问责工作。只有“站得高”,报道视野才宽、角度提炼才准、思想内涵才深,新闻传播才远。澄清正名工作是纪检监察机关的一项常态化工作,笔者没有“就事论事”,而是放在辽宁推动全面振兴的大局中审视这项工作的意义和价值。
其次,身子要“沉下去”。现实中,很多记者在采写新闻时容易受党政机关工作所左右,党政机关日常做了些什么工作,就宣传什么信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更无法判断出工作信息“本意”之外的“引申义”。记者要从机关材料中走出来,走进基层一线、走到新闻现场,追问到底发生了什么、产生了哪些变化、带来了哪些影响等。
有一名纪检监察干部对笔者说:“澄清正名工作很有必要,也十分重要。纪检监察工作不能只管‘惩’还要管‘治’,对待干部要严管,更要厚爱。”一名受到不实举报的干部对笔者说:“受到不实举报后,内心很委屈,那段日子抬不起头,感谢组织公开为我澄清正名,让我振作起来。”类似这些鲜活素材是笔者写好报道的基础和保障。
当下,辽宁上下奋力实现全面振兴新突破,在振兴实践中涌现出了许多感人至深、耐人寻味的故事,产生了许多振奋人心、鼓舞士气的业绩。宣传正面价值、讲好辽宁好故事,是党报的职责和使命。作为一名记者,要对群众关心的话题、意见大反映多的问题,积极、主动回应,及时解疑释惑,用群众普遍认可的道理、有目共睹的事实、耳熟能详的语言、喜闻乐见的形式讲好故事,引导公众预期,切实发挥党报“中流砥柱、定海神针”作用,不断提升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作者系辽宁日报一级首席记者)
本文刊登于《中国记者》2025年第2期
原标题:《 〈辽宁为1806名受到不实举报的党员干部澄清正名 〉: 提升信息解读能力 壮大主流思想舆论》
新媒体编辑:梁益畅 李炜(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