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向一帆

通讯员 尚晶晶

老校区增设数字化教学手段难度大、校园数字化投入大经费紧张……在数字化教育手段风行的今天,许多校舍老旧、资金紧张的学校,数字化改造的“最后一公里” 卡在墙缝里。面对同样的难题,武汉市翠微中学通过做加法,完成了这项高难度挑战。

数字化教育场馆不够,就把校内原有场地功能不断升级;改造资金不够,校外资源也可以合理利用起来。在不断的改造升级中,该校学生也能自豪地说“我们的学校智慧满满!”。

整合资源“花小钱办大事”

将创新教室增加微课和VR功能,把原本仅供社团活动的“物联生态园”拓展成集合生物、劳动、化学、美术等多学科可使用的教学基地……在翠微中学,每个功能教室和教学场馆,都被物尽其用。

“如果可以,我也想给学生们安排更多的功能教室。但校舍老旧、教室紧缺是现实情况,我们只能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做加法。”自2017年翠微中学开始做数字化投入,校长陈燕一直参与其中。8年的不断变化,陈燕将学校数字化改造的目标定为“刚需优先,特色先行”。

简单来讲,就是结合学校发展的整体规划,积攒几年的经费“办大事”。陈燕举例,近年来学校聚焦数字化转型,引进中央电教馆虚拟实验教学服务系统,在原有能完成微课功能的智慧教室基础上,引进VR设备。让创新教室的功能变得更加丰富的同时,也解决了校舍不足的问题。通过虚拟实验教学,学生能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科学实验,极大地提升了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

此外,“花小钱办多事”也是该校解决资金不足的小妙招。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翠微中学开始尝试为学生开发融合课程。学校原供社团活动的物联小花园,便成为“花小钱办多事”的第一块试验田。

在为学生设计校本课程时,该校将物联小花园资源充分利用,建场馆的同时也融入学科资源,让学生既可在此做生物观察、化学实验,也能成为同学们的劳动基地和美术基地。原本单一的教学场所进行一些简单改造,就能适应多场景教学的需求,这些创新改造不仅节约了资金,还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学习体验。

学生的思考过程清晰可见

除了为数字化升级硬件设施外,翠微中学还引进社会资源搭建平台,在采集设备上,学生在课堂的思考过程变得“可视化”。新颖的数字教学方法,也让学生笑称“上任何课思维都不敢偷懒了”。

“过去课堂上提问,老师们只能从个别学生那听到答案及思考的过程,老师没办法看到所有学生思考的过程,也不能发现所有开小差的学生。现在课堂上,学生使用移动端答题,老师不仅能在全程记录的终端上看到答案,还能随机抽取查看学生思考过程。”该校数学老师严萍说。

有了全新的数字化教学手段,该校课堂模式也发生许多变化。翠微中学语文教研组长王婷介绍,过去语文的诗歌课程,老师大多会为学生讲述诗歌的创作背景,翻译诗歌含义,待背诵结束后再选择学生就该诗歌的知识点进行提问。现在的课堂,老师会将课堂翻转,先让学生小组讨论,给出他们理解的诗歌含义,再提问让所有学生给出答案。课堂结束后,许多老师惊喜地发现,孩子们多样的思维总能碰撞出生动的答案。

“这样的课堂互动,不仅让我们不敢在课上偷懒,反而更加积极去思考,在思考和交流的过程中我们也会学到很多。”该校八年级(1)班学生向雨泽说。不仅如此,同学们还能在平台上给别人的回答相互打分,主动性和责任感也不断增强。

个性化指导不再“凭感觉”

数字化平台让学生学得主动,更让老师教得客观。过去,老师对学生学情的了解,只能凭借经验大概估算,但数字化平台采集学生课堂情况和作业,能即时做出学生学情分析,这样老师的课堂侧重点更加精准,不必再像往常“从头讲到尾”。

错误率低的问题同学间互助、错误率在30%至70%的题目重点讲,通过数字化平台前端采集学生错题汇总出的数据,总结学生知识点掌握情况和知识点薄弱情况,平台成为提升课堂效率的好帮手。同时,平台还能根据学生的错题情况精准出题,课后学生也能根据自身情况查漏补缺。

据该校副校长罗璇介绍,平台使用以来,学生的作业减少了,老师也能在题库中精选题目发给学生。晚上回家学生在平台上完成作业,老师即可通过终端及时批改,学生也可不受时间限制及时订正作业,学生的负担得到减轻。不仅如此,老师还可以根据平台显示的学生学情分析,对学生进行个性化辅导,精准的数据让课后辅导不再“凭感觉”。

其实,探索数字化教学的道路也像“粉笔盒积灰”,改变并不容易。“毕竟每一次改变都要打破自己原有的教学方法,有些老师形成固定的教学模式后不愿改变。”陈燕说,为擦掉“粉笔盒上的灰”,学校通过鼓励校级干部和骨干教师先行的方法,形成“领头羊”效应,先普及部分班级再全面推开。同时,积极推进先行教师参加各级教改和竞赛,待获得成果后让其他老师看到成效,这样老师的积极性也会大大提高。

“搭建数字化教育平台的初衷,是希望能提升师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学效率。”陈燕说,自己不鼓励学生使用“题海战术”,反而希望他们能在课余时间,多做点喜欢的事,给予学生更多空间,让学生有更多综合发展的可能。

学校通过数字化改造,显著提升了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体验,为学生提供了更全面、更优质的教育服务。学校数字化教学案例《数字赋能,打造启能课程新样态》入选2024年度全国智慧教育优秀案例,“桥兴汉衢项目式课程设计与实践”获得首届湖北好教研一等奖。通过数字化手段,翠微中学不仅解决了校舍老旧、资金紧张的问题,还成功将“沉睡资产”转化为“数字金矿”,成为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典范。

(来源:极目新闻)

点赞(0)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