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刘迅
通讯员 彭锦弦 聂文闻 刘坤维
2月28日,31岁的晓军(化名)坐在病床边,用嘴含住吹气口后缓慢地、深而长地吸气和呼气,呼吸训练器中的小球上下跳动,医护们十分欣慰。49天前,晓军经历了一场历时7小时的大手术,先后换了心和肺,终于迎来了重生。“当时患者全身水肿,心肺严重衰竭,命悬一线。”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董念国教授感慨,晓军幸运地匹配到供心、供肺,并在团队的守护下一步步闯关,成为协和医院救治的第8例心肺联合移植患者,目前恢复良好,即将出院。
从1994年到2025年,由中南地区首例心脏移植手术到为1200余位心衰患者生命重启,董念国带领团队31年如一日,为终末期心衰患者提供武汉治疗模式。如今,该院在心脏移植数量、质量上领跑全国、比肩国际,开创了心脏移植的武汉方案。
晓军正在进行呼吸功能康复训练(通讯员刘坤维 摄)
一出生就患先心病
30年后心肺严重衰竭
晓军今年31岁,家住湖北天门。一出生,他的身体就不如正常孩子,吃奶也会气喘。直到1岁时在当地医院检查,晓军被诊断为“室间隔缺损”。也就是说,分隔左、右心室的组织上有个“洞”,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洞”有可能自行闭合,期间需定期复查。后来,晓军因为各种状态也延误了治疗。
心脏上的这个大缺口一直都在,也给晓军带来了很多状况,他体力很差,稍一活动就喘得厉害,平时也不敢快走。2020年,晓军在干了体力活后,出现了严重的胸闷、口唇发紫等症状,他被紧急送往医院,此时他已进展为大室间隔缺损,甚至出现了重度肺动脉高压、左心房扩大、二三尖瓣反流,当地医生建议进行心肺移植,但因为生活不太宽裕,晓军决定先保守治疗。
为了给自己治病,也给孩子留点积蓄,晓军每天打两份工,从早上8点出门,忙到第二天凌晨2点才回家。2024年,晓军在服用降肺动脉高压药物、内皮素受体拮抗剂等药物后,症状还在加重,全身紫绀、呼吸困难、下肢水肿,连走几步路都非常吃力。2024年10月,晓军一家人赶到协和医院就诊。
二十余位医护接力救治
移植心肺后生命重启
心脏大血管外科主任董念国教授检查发现,晓军的心脏像漏气的风箱,肺也好似满是锈渍的鼓风机。由于没能及时治疗先心病,晓军已进展为艾森曼格综合征,药物治疗没有明显效果,甚至还出现了严重心衰、呼吸衰竭,只有进行心肺移植才有机会活下去。
“关关难过,也得关关过。”董念国介绍,心肺移植手术是一种风险极大的高难度、特大型手术,从术前供心、供肺的保护,术中气管吻合等精密操作,到术后心、肺的抗感染、抗排斥管理,心肺康复训练、营养供给等,每一步都马虎不得。
董念国带领团队进行心肺联合移植手术(通讯员刘坤维 摄)
1月11日6时,董念国团队接到消息,根据中国人体器官分配与共享计算机系统匹配到了合适的供体。当即,医院派出“护心团队”奔赴捐献者所在的医院。
10时40分,供心、供肺完成获取和评估。此时,董念国教授带领心外科杜心灵教授、苏伟教授、王国华教授,胸外科王思桦教授,麻醉科武庆平主任,以及李平教授等二十余名医护人员组成的移植团队,已做好开胸准备。
11时36分,两大供体顺利抵达医院手术室。专家们迅速建立体外循环,切除病变心脏、肺部,并精细修剪供体,在尽可能保护神经、血管的前提下,先后植入供心和双侧供肺,并精细吻合气管和血管。
13时42分,心肺植入完毕,心脏复跳。
14时52分,脱离体外循环,移植心肺开始独立工作。
17时40分,随着伤口缝合完毕,手术顺利结束。
术后,晓军在张菁副教授团队的精心护理下,度过了感染、排斥、营养等多重关卡,并尽快开始了呼吸康复训练。目前,他已转入普通病房,观察平稳后即可出院。
晓军恢复良好,即将出院(通讯员刘坤维 摄)
董念国教授(右)带队为晓军进行术后检查(通讯员刘坤维 摄)
注入多项“武汉方案”
提供多器官移植最优解
“此次心肺联合移植手术难点重重,不论是纵隔神经的处理,还是突破凝血难点、缺氧问题,每一步都凝练了团队多年来积累的宝贵经验。”董念国教授介绍。协和医院独创“边缘供心”理论、改进供心保护方法,优化评估、辅助、抗排策略,以一套系统的心脏移植技术体系,为患者个性化设计术式,不断提升手术成功率。
董念国教授(通讯员刘坤维 摄)
目前,协和医院完成心脏移植1200余例,其中儿童心脏移植突破200例,成为全国实施儿童心脏移植例数最多的医疗机构,心脏移植术后5年生存率达89.1%。从心脏移植到心肝联合移植、心肾联合移植,再到心肺联合移植,董念国团队将心脏移植的“武汉方案”“协和方案”惠及患者,为他们提供多器官移植“最优解”。
协和医院院长夏家红(通讯员刘坤维 摄)
“手术刀有两个刻度:国际技术标尺和百姓生命温度。”协和医院院长夏家红表示,此次心肺联合移植技术是该院自2003年以来开展的第8例,更是该院心脏大血管外科不断书写心脏移植“武汉方案”的生动实践。“再高端的医学最终都要服务百姓,再顶尖的医者归根结底要俯下身子服务患者。”夏家红表示,从受体精准评估新方法,到供心保护新技术,再到复杂移植新术式,最后到术后抗排新策略,都是专家团队一步一个脚印探索和实践而来,更是为了让每个患者能够拥有更优的生存长度和质量。
(来源:极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