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万事,吃饭为大;民为国基,谷为民命。日前,中央一号文件发布。文件指出,要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守住粮食安全底线。
江西抚州市临川区是粮食种植大区,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区,是赣抚粮仓。为保障粮食安全,该区不断探索新路径,在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基础上,创新实施“小田并大田”改造工作,推动农田“优质、集中、连片”,让“沃野千里”变为现实。“如何在有限的土地上提高粮食产能、经济效益?我们推进的‘小田并大田”改革,就是为了提高产量、夯实粮食生产基础,充分保障基本供给和促进农民增收。”临川区政府主要领导表示。
初春时节,走进该区各田间地头,田野上一片片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的农田映入眼帘,呈现出一派美丽的山乡美景。2月26日,在东馆镇下龚村,“小田并大田”的试点改革正在进行。以前,这块近160亩“望天丘”由于地处偏僻,农田灌溉用水根本引不进来,只能够种上一季。去冬今春,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小田并大田”改造,这些 “望天丘”变为高产良田。
在罗湖镇丁湖村改造项目区,记者抬眼望去,眼前的农田方方正正,一望无际。机耕道、水泥灌渠直通田间,一派现代农业新景象。据区农业农村局负责人习羽介绍,2024年,全区建设高标准农田8.56万亩,涉及云山镇、高坪镇、荣山镇等乡镇12个行政村,建设内容涵盖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灌溉排水等。其中,“小田并大田”改造1万亩。改造后的农田,由低产田变成高产田,由“望天丘”变为旱涝保收的“丰产田”,亩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100公斤以上。“通过土地精细化平整,有效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农业生产能力,解决农村土地碎片化、经营分散化和农业现代化水平不足的难题,增加亩产产量。”习羽说,目前,“小田并大田”正在加速推进,2025年试点规模进一步加大,全年面积超1.5万亩,受益农户2000余户。
农田改造后,集中连片了、灌溉条件好了,耕作更方便了,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许多在外务工的农民纷纷留下来,重新吃上了“种田饭”。彭小辉是河埠乡塔溪村人,一直在浙江温州打工。去年春节回家,他看到村里的农田得到了大面积的改造,种田条件比起以前好多了,他果断决定留下来,承包了村里120亩水田。据统计,今年春节期间,该区有300余名村民留在村里,种上了连片田、高产田。
农田建好后,该区相关部门还推进多种种植模式,让其发挥更大的经济效应。区政府把推进稻渔、稻虾综合种养产业作为调优农业产业结构、推进乡村振兴坚的重要抓手,推动综合种养在项目区“生根开花”,实现“一田双收、粮渔共作,稻虾共生,生态环保”的多赢效应。通过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经营模式,发展订单养殖、规模养殖,在秋溪、抚北等乡镇示范建设了一批产量高、产品优、效益好的稻渔、稻虾综合种养“样板田”。“鱼、虾与水稻共用一块田,水稻可以为它们提供栖息、摄食的生长环境,鱼、虾等又可以为水稻除草、提供有机肥,形成了一个良好的生态循环。”习羽说。
通过探索“小田并大田”改革,临川区进一步优化农业生产方式,切实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效衔接,推进机械强农、科技强农,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集体增益的目标。2024年,全区粮食播种面积136.9万亩,粮食总产量超过12亿斤,油料作物种植面积达15.3万亩。(章晋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