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广西新闻2月27日电 (孙文昱 林浩)“旱藕新品种不仅推广开了,我们还研发出了冲泡型的旱藕粉丝,旱藕的产业附加值正进一步提升。”致公党中央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委员、广西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研究员何虎翼近日受访时说。

何虎翼从事薯类研究已近30年,长期致力于马铃薯、旱藕等薯类作物遗传育种与栽培技术研究,曾被选派为广西贫困县(村)科技特派员。

何虎翼与多位同事努力育成高产、优质、多抗的马铃薯品种“兴佳2号”,之后,他多次深入试点村进行推广。起初,村民们并不看好新品种,为建立起村民对新品种的信任,何虎翼走进田间地头,手把手教授村民种植技术,解决他们遇到的种植难题。

图为何虎翼在广西河池市都安瑶族自治县查看旱藕生长情况。受访者供图

“刚开始完全听不懂壮族和苗族的语言,现在不仅听得懂,还会讲一些。”经过不懈努力,何虎翼与村民的距离近了。在承诺提供种子和技术支持条件下,一些村民开始种植新品种。

何虎翼告诉记者,随着民众接受度越来越高,广西大化、都安、田阳、隆安、巴马等地建立薯类新品种种植示范基地10个,示范推广薯类新品种28个,示范推广15万亩,新增产值达到2亿元。

都安瑶族自治县的韦寿根是旱藕种植的受益者。2015年,外出务工的韦寿根回到家乡种植旱藕。2017年,在何虎翼的鼓励下,他改种旱藕新品种“桂兴芋3号”,产量从每亩不到2吨增长到现在的每亩4.5吨左右。

随着新品种的种植范围不断扩大,如何提高其附加值成为摆在何虎翼面前的难题。“市场需求在变,我们也得变。”2021年,何虎翼向都安县东庙乡弄坤村第一书记提议,要在传统包装的旱藕粉丝的基础上开发出新产品,即冲泡型旱藕粉丝。

抱着试一试的态度,何虎翼带领弄坤村找到一家代工厂,研制出螺蛳口味和酸辣口味的冲泡型旱藕粉丝,产品推出后得到了很好的市场反馈。目前,弄坤村每年加工旱藕粉丝7万—8万斤,其中冲泡型旱藕粉丝1.2万—1.5万斤。旱藕种植、加工每年可为村集体带来十几万元的收入,成为弄坤村的支柱产业。

在多年的农村工作中,何虎翼发现了诸如农作物种质资源流失等问题。作为一名致公党党员,他积极履行着职责,立足本职工作建言献策,把科研成果写在大地上。

他提出《采取建立农作物种质资源等级目录》《加强种子育繁推过程监管等措施严密防范种质资源外流》等提案,并得到采纳,使我国种质资源得到更好保护,为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发展提供帮助。

何虎翼还发挥优势,长期通过“线上+线下”方式为农民进行科普教育,借助社交媒体、短视频广泛传播农业知识与前沿成果。他主动与广西科普传播中心新媒体事业部合作,在自主编写科普视频脚本的基础上制作完成了《小小旱藕管理粗放又耐旱,山地也能种!》《好吃的旱藕怎么种?简单,看三分钟就会!》等短视频,向广大受众介绍新品种特性及种植方法,广西大化、环江、巴马等少数民族自治县的一些种植户在看了相关内容后开始选择种植薯类。

何虎翼曾连续两年被评为“广西优秀科技特派员”,荣获“中国致公党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完)

点赞(0)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