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肿瘤病理诊断能力提升项目”沟通会召开,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病理科主任医师薛丽燕教授详细解答了胃癌相关问题。
薛丽燕指出,胃癌主要致病因素包括幽门螺旋杆菌感染、EB病毒感染、吸烟、不良饮食习惯及自身免疫性胃炎等。其中,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是绝大多数胃癌的诱因,日本通过根除治疗已显著降低胃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吸烟、腌制食品和加工肉类也是诱因。EB病毒感染与约3-5%胃癌发病有关,国内感染率高,但并非所有感染者都会发病,可能与环境、遗传等因素协同作用。自身免疫性胃炎与胃神经内分泌肿瘤发病有关,发病风险高。部分胃癌属遗传性肿瘤综合征,与基因胚系突变有关,有家族聚集现象。
胃癌早期无症状,晚期可能出现恶心、呕吐、乏力等症状。薛教授强调,定期内镜筛查是早诊早治关键,早期癌及癌前病变可进行内镜下微创治疗,保留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预防建议包括根除幽门螺旋杆菌、戒烟、增强免疫力等。有家族肿瘤史或多部位原发肿瘤者建议遗传咨询和胚系突变基因检测,发现高危易感人群,做到预防和早诊早治。
胃癌诊断需进行CT、超声、胃镜及病理检查,病理诊断是金标准。病理类型多为腺癌,预后和治疗敏感性及生物标志物表达率有差异。生物标志物检测在胃癌诊疗中至关重要,是精准治疗基础。HER2是胃癌首个治疗靶点,需检测筛选获益人群。免疫治疗药物也相继获批,通过检测生物标志物筛选获益人群。国内已批准靶向CLDN 18.2单克隆抗体药物。生物标志物检测使中晚期胃癌精准诊治有新突破,免疫组化检测是主要方法,大中型医院可进行。
薛丽燕还解读了癌症精准治疗含义,强调生物标志物检测的重要性。大型医院通过二代测序、免疫组化等检测,为多种癌症提供精准治疗方案。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解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