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案件的双方当事人冰释前嫌、握手言和,这样的画面不仅在法院的纠纷调解室里能见到,在检察环节也不鲜见。在北京市延庆区人民检察院的调解室里,一场历时两个月的民事检察和解终于圆满画上句号。70岁的房老汉为了给再婚妻子张女士办理落户手续,奔波数次未果,最终在检察官李艳霞耐心、细致的调解下,与儿子儿媳达成和解,圆满解决了落户难题。

房老汉早年丧偶,独自抚养一对儿女长大成人,两个孩子生活稳定后,老人结识了外省来京打工的张女士。2018年两人正式领取了结婚证,婚后和儿子儿媳在老宅子一起生活。然而,两代人生活习惯的差异以及“后娘难做”的世俗偏见,使得家庭矛盾逐渐激化。更大的烦恼接踵而至:儿子染上赌博恶习,债台高筑,最终丢了工作,儿媳也因此提出离婚。为了维护儿子的家庭稳定,房老汉在2019年通过诉讼将名下老宅子的四间房过户给了儿子。

2023年,房老汉与张女士结婚满五年,符合北京市夫妻投靠落户政策,户口可以入京。然而,当他们满心欢喜地前往派出所办理落户手续时,却被告知:由于房子已过户给儿子,房老汉名下无房,落户需要儿子儿媳配合。但因为长期的矛盾积怨,儿子儿媳以种种理由拒绝配合,房老汉也想过很多办法给老伴落户,却都没走通,张女士落户一事陷入僵局。无奈之下,房老汉向北京市延庆区人民检察院申请监督,申请监督的理由是,法院判决四间房都给儿子有错误。

李艳霞办案组调取了法院审判卷宗,并与承办法官沟通,确认案件系调解结案,将房产过户给儿子是房老汉的真实意愿,法院裁判并无不当,按照法律规定,该案无法支持老人的监督申请。然而,如果简单地作出不支持监督申请的决定,房老汉的诉求无法得到实质性解决,矛盾依然存在。

“我们认为这个案子不能一审了之,事关老百姓的急难愁盼,必须全力开展矛盾化解工作。”在安抚好房老汉的情绪后,李艳霞办案组先后走访村委会、乡政府及邻里乡亲,深入了解房老汉一家的矛盾根源,并多次联系儿子儿媳,希望做通他们的思想工作。经过数次沟通,李艳霞发现,儿媳拒绝配合落户的顾虑主要集中在两点:一是担心张女士落户后会争夺房产;二是担心张女士的子女也会随之落户,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为了打消儿媳的顾虑,李艳霞办案组主动前往辖区派出所和人保部门,详细了解北京市夫妻投靠落户政策。政策明确规定:投靠人必须与被投靠人落户在同一地址,子女投靠仅限未成年人且只能有一人投靠。而张女士的子女已经成年结婚,不符合投靠条件,只能张女士一人落户。

掌握政策后,李艳霞办案组再次来到房老汉家中,向儿媳详细解释政策规定,并强调房老汉“只落户、不争房”的意愿。经过多次耐心沟通,儿媳的态度逐渐软化,最终答应双方可以坐下来谈谈。

2023年11月,房老汉一家四口来到延庆区检察院,在办案组的不懈努力下,经过三个多小时的调解,儿子儿媳达成一致,同意配合张女士落户,并当场签订了和解协议。随后,办案组陪着一家人来到派出所,亲眼见证儿子儿媳向公安机关递交同意落户的书面意见。派出所民警也表示,将尽快完成审批手续。

2024年1月,房老汉和张女士给李艳霞打来了电话,激动地告诉她已经成功落户。

“听着电话那头传来的感谢的话语,我感觉肩上的担子更重了,这代表着人民群众对我们检察官的信任和对新时代检察工作的新期待。一案一天地,一卷一人生,每一件小案的背后都是民心,从人民的角度想问题、作决策、尽职责,就需要我们始终秉持‘如我在诉’的为民情怀,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李艳霞说道。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戴幼卿

编辑/刘忠禹

点赞(0)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