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王峻

通讯员 张亚

2月21日,春意渐浓,武汉市新洲区旧街孔子河畔的问津书院内墨香四溢,画韵悠扬。近二十位残疾人特艺人才汇聚一堂,齐展技艺,切磋技法。他们或现场挥毫泼墨,即兴创作;或以刀代笔,铸文字于方寸之间;或穿针引线,编织出一幅幅绚丽的汉绣画卷……

当天,武汉市残联携残疾人特艺人才以及党员骨干及青年干部,与新洲区残疾人特艺人才以“展示新形象·奋进新征程”为主题,开展一场“寻津问道·笔溯春秋”融合艺术采风、惠民慰问与廉政教育的诗意之旅,为残疾人送去温暖与文化的滋养。

笔墨飞扬汉绣传情:特艺人才在问津书院展才华

采风虽在室内,但特艺人才老师们的创作热情高涨。一路游览中,他们或热情讨论创作题材,或三三两两分享讨论沿途摄影作品。

来到问津讲堂,特艺人才老师们现场创作。

轻挽衣袖,李建华缓缓铺开宣纸,取一支饱蘸浓墨的毛笔,轻点重按,寥寥数笔之间,一片梅花便跃然纸上。梅花枝干苍劲有力,花朵则含苞待放与怒放交织,仿佛能闻到淡淡的梅香,感受到冬日里的一抹生机与希望。

李建华画梅花

李建华边画边与观众分享了自己对梅花的情感:“梅花不仅是我画中的主角,更是我心中的英雄。它不畏严寒,独自绽放,象征着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我希望通过我的画笔,让更多残疾人朋友感受到这份力量,让梅花的精神鼓舞每一个人。”

现场观众被李建华的精湛技艺和深情讲述深深打动,观众周谊激动地说:“看到李老师寥寥几笔就画出了如此生动的梅花,真是太神奇了!这幅画让我感受到了梅花的精神,也让我更加热爱自然和传统文化。”

随着“轮椅绣娘”杜先姣手上的银针快速翻飞,一幅大大的红色蛇形“福”字逐渐在细腻的丝线上绽放,观众围在展位前,纷纷拿出手机拍照,有的还忍不住上前请教,希望了解更多关于汉绣的知识和技巧。

杜先姣向观众介绍汉绣技法

杜先姣告诉极目新闻记者,通过本次深入民间的采风之旅,她不仅深刻领悟到了“孔子使子路问津”等典故背后丰富的历史故事及其所蕴含的精神内涵,还目睹了当地世代传承的耕读传家优良风尚的生动实践。深受触动的她心中萌生了一个念头:“我计划在未来有机会时,将这些充满智慧与哲理的故事,特别是‘孔子使子路问津’的经典场景,通过汉绣这一传统艺术形式细腻地呈现出来,让更多人能够近距离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与深度。”

现场活动结束后,许多观众仍意犹未尽地围在展位前,与各位特艺人才老师交流心得。年轻特艺人才陈之琦感慨地说道:“书院的人文底蕴为创作注入了灵魂,残健同行的协作更让艺术跨越了身体的界限。”

文化礼包温暖人心,他们以艺术之名传递希望之力

“世界赠予我虫鸣也赠予我雷霆,赠我弯弯一枚月也赠予我晚星……”随着《世界赠予我的》的旋律缓缓响起,悠扬的歌声如同春风拂面,温柔地从孔子河村村民洪雪荣家的屋前飘散开来,瞬间吸引了众多居民驻足聆听。

肖琴演唱歌曲

演唱这首歌的是特艺人才领军人物、视障女歌手肖琴,她用富有感染力的声音,将歌曲的每一个音符都演绎得淋漓尽致,传递了对生活的热爱与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采风之余,武汉市残联一行深入书院周边社区,为多位残疾人家庭送去米面粮油等慰问物资,更以特艺人才创作的书画“文化礼包”传递温情。武汉市残疾人艺术团演员肖琴、“老男孩四人组合”周双进、胡新安、袁春生、陈志刚在残疾人家门口献唱歌曲。青年盲人特艺人才刘三金也带来了精彩的二胡演奏。

送上文化礼包

“看到演员们拄着拐杖唱歌的样子,比任何言语都更有力量!”孔子河村三组肢体残疾人洪雪荣激动地说道。

点赞(0)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