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剑钦
曾任湖南人民出版社副社长兼副总编辑,岳麓书社社长、编审,任《魏源全集》执行主编,参与校点和修订《船山全书》,退休后参与编纂《湖湘文库》。著有《卓越的思想家王夫之》《魏源传》等。
2007年,夏剑钦将全套20册的《魏源全集》编辑完后,第三次走进位于邵阳隆回的魏源故居。漫步在魏源成长、生活过的地方,魏源著作中的真知灼见不自觉地在夏剑钦脑海中浮现出来,“民族之先觉,命世之大贤”这十个字深深印在他的心里,成为他对魏源整体的认知与评价。如今,人们走进魏源故居,都能看到夏剑钦的这句题词。
“我们民族的觉醒,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一个艰难的探索过程。魏源是民族觉醒的先驱。他那种一切以经世利民为主的思想,不仅影响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民国时期的知识分子,直到今天依旧有重要的意义。”夏剑钦说。
《海国图志》推动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十几岁》: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要“师夷长技以制夷”,这种对西方的认知是超前的。请您谈谈他对西方认知的变化过程,以及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认知变化。
夏剑钦:魏源在编著《海国图志》之前,有两件事对他的触动很大,一件发生在鸦片战争爆发的那年8月份,侵华英军安突德在侵扰浙江时被俘,魏源受官府邀请到浙江宁波的军营开展审讯工作。安突德的供词让魏源眼界大开,至此,他才知道英国其实只是欧洲的海岛“小国”。国虽小,但英国的工业、贸易、军事发达,且利用海上优势开展海外贸易,并在武力的加持下,到处开拓殖民地。同时,他也了解到英国的地理概况、物产税收、岁饷、国都伦敦、人种、礼仪、婚俗等等。这让魏源意识到落后就要挨打,国家不在乎大小,关键要看有没有发达的工业。
另外一件事发生在他给钦差大臣裕谦做幕僚时。裕谦趁英军赶赴广东,率军收复了定海。魏源认为定海孤悬海中,难以固守,且海上作战是英军的强项,不如把兵力集中到浙江海岸上的城市,加强镇海、宁波等地的防务,诱敌深入内河加以围歼。但魏源的意见不被裕谦采纳。不久,英军进攻定海,清兵大败,裕谦为保住士节,投海自尽。这个经历让魏源意识到统治阶级的傲慢与无知,也让他意识到自己人微言轻,建议往往不能影响上层的决定。
是切身的体验与感受,让魏源一步步加深了对西方的认识。“师夷长技以制夷”并不是一下子就提出来的。
《十几岁》:“师夷长技”中的“长技”涵盖哪些内容?
夏剑钦:《海国图志》以编排文献资料、酌加按语的方式,全面介绍了世界各国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宗教和民俗文化,这对当时的国人来说,确实是一部划时代的睁眼看世界的奇书。
魏源编著《海国图志》的目的完全是为了“制夷”,为了制服敌人,战胜敌人,即为了反抗外国的侵略。他的“师夷长技”不限于军事,而是要军工、民用皆能“师其所长”,发展民用工业,准许私人办厂、办学,以实现“风气日开,智慧日出,方见东海之民犹西海之民”的开化进步。
《十几岁》:《海国图志》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夏剑钦:首先,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对洋务派产生了重大影响。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有两件事给了清朝统治者十分深刻的教训:第一件事是英法联军攻陷北京,再次依靠坚船利炮制服了清朝;第二件事是清朝统治者借洋枪洋炮优势,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统治者中参与镇压太平军的将帅官僚,逐渐认识到要维护清廷统治,还是要“师夷长技”。
洋务派在“自强”“求富”的口号下,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起,陆续兴办了一批军用工业和民用工业。洋务派提出的练兵、造船、筹饷、用人等主张,基本上没有超出魏源提出的范围。
《海国图志》在国内产生的最大影响,要数对改良维新派的启迪。领导维新运动的康有为,早年就读过《海国图志》,后来周游时阅读了更多的书籍,提高了对西方的认识,意识到对西方“不得以古旧之夷狄视之”。康有为在22岁(1879年)时,再次阅读《海国图志》等书,“渐收西学之书,为讲学之基础”。后来,康有为和梁启超等人发动了戊戌变法,提出了变法图强的系统纲领,把救亡图存推进到了一个新阶段。
推本溯源,这些都离不开魏源的前驱先导之功。
以出世之法经世
《十几岁》:魏源少年成名,对世事有澄明的认知,对当时的弊政也有切实的改良方案,眼界开阔,著述颇丰,却在晚年出世。如何理解他的这一选择?
夏剑钦:魏源这一辈子是很辛苦的。他在乾隆五十九年出生,经历嘉庆在位的25年,道光在位的30年,在咸丰七年去世,对清代由盛转衰的历史非常清楚。魏源始终关注民生和国运,为实现救亡图存、国富民强孜孜以求。但清朝的社会现状让他感到十分悲观、失望和痛苦。鸦片战争后,魏源编著《圣武记》与《海国图志》,想借此来振奋人心、湔洗国耻,“师夷长技以制夷”,并使国家通过变革逐步富强起来。然而,战争过后,一切照旧,而且内忧外患更加严重。他的努力没有得到回应,他为经世致用、变革社会而耗费的心血成了泡影。
几十年来为实现人生理想而经历的挣扎、忧患和痛苦,以及种种不能超越的历史及人类自身局限,使魏源感到“一切有为,皆不足恃”,也就是他为之奋斗的那一切都靠不住。一生几十年的拼搏,生命的消耗,使他每天听到鸡的叫声也无限感慨:“少闻鸡声眠,老听鸡声起。千古万古人,消磨数声里。”他觉得,与其这样徒劳地努力,倒不如相信佛家的“出世有世”,通过出世摆脱人世的烦恼,使自己进入另一个世界。
这也有他深刻的用意。他相信通过这种修持,可以使人摆脱现实苦难,往生净土乐园。于是,他把净土佛经的刊刻流布以促进众生修持,当作拯救众生的事业。他所做的仍是一番经世的事业,只是方式方法上已与过去不同。
《十几岁》:您是说他看似是选择出世,实际还是在追求经世致用?
夏剑钦:是的,魏源是以出世之法经世。魏源二十岁时到北京求学,这是他第一次出湖南。一路上的见闻让他对社会现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当他经过河南滑县时,朝廷镇压天理教农民起义后,当地民不聊生的境况让他大为震撼,这里的民众正遭遇饥荒,黄沙上尸骨无数,到处杂草丛生……这些都让他隐约意识到国家的危机。后来,他从北京回来以后就写了一副对联:“读古人书,求修身道;友天下士,谋救时方。”这副对联可以说是他一辈子的写照。
魏源在编著《海国图志》前,还编辑过《皇朝经世文编》《圣武记》,前者是一部有关经世致用的书,直接扭转了当时知识分子不问政治,钻进故纸堆里训诂、考据的学风;后者则是为了探究清朝盛衰之由、兴替之渐,是为了给当朝统治者提供救亡图存的借鉴。
魏源当幕僚时,辅助幕主推行漕粮海运、改革盐政。后来他在扬州府东台县、兴化县做知县,在高邮任知州,为政一方始终勤勉,坚持为民办实事。
潇湘晨报记者刘秋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