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位叫马雅的00后女孩火了,

她拥有英国帝国理工本科

和剑桥大学的硕士文凭,

却入职上海动物园,

成为了动物们的"铲屎官"!

她的经历在网上传开后,

相关话题一度霸占了好几个热搜。

她为何做出这样一个

不太容易被旁人理解的选择?

如今,

她已经在上海动物园入职一年半了,

情况怎么样呢?

当记者见到马雅时,

她正在为动物们准备下午茶。

“这个是给它当作零嘴吃的,因为这种水分含量或者说糖分含量太高了。”

“就是一直做菜都不太行,(以前)都是同学做菜,我负责洗碗,来了动物园以后我先学会怎么样比较好地给动物切饲料,回去以后我觉得,给自己做菜这个刀工也有进步。”

如今她的刀工已经大有进步。

不仅是下午茶的制作,

每天,她要将混合50多公斤的干草

和青草制作饲料,

搬运一人多高的竹叶、打扫5个笼舍。

这位刚满25岁的姑娘

一个人已经驾轻就熟,

亚洲食草区的68头动物

被她管理得井井有条,

不过回想起刚来到这里的时候,

这份工作却并不轻松。

马雅:刚来我负责去养大象,因为大象本身体积就大,它们要吃的东西、它们的粪便,都是重量级的。我力气不是很大,就会觉得还是体力活,可能刚来两三天回去以后就会肌肉酸痛。

名校毕业的马雅,

为何要来"吃这份苦"呢?

她回答说,

因为这是她最想做的事。

从小就是对生物感兴趣,也对动物感兴趣,所以研究生学的兽医。从小我也一直喜欢去动物园,想通过自己的学习和经历,能够去达成它的要求的工作。

2023年,马雅先后在英国帝国理工和剑桥大学完成了本科及研究生的学业后,回到了国内,在短暂经历了一份生物企业的工作后,正好遇上了上海动物园的招聘。在父母的支持下,她前去应聘,最终被录取。

马雅:现实因素也要考虑,但是我觉得更多要考虑对自己有没有成长的空间,或者说有没有能够学习一些知识和技能的机会,这个是我最看重的地方,在这里我确实学到了很多东西。

上海动物园是属于科研类单位,会鼓励一线的饲养员去提出一些科研课题的申报,经常会有一些业务培训,现在养动物更加偏向专业和精细化。

事实上,马雅本科就读的是生物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则选择了兽医科学专业,来上海动物园工作,称得上是专业对口。诚然,帝国理工、剑桥和饲养员之间,似乎有着很大的反差,其实这也代表着社会上的一种固有认知,认为名校就一定要从事高大上的职业,而饲养员这份职业,好像与之并不匹配。

但年轻的马雅却用她的经历告诉大家,并不一定只有读名校、赚大钱,才算"社会精英",她在意的是能从事自己所爱的职业,能持续地学习新知、提升自己,不被世俗所定义。

而且,如今的动物园饲养员,还有一个新名字,叫做——动物保育员,这一职业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丰富,早已不是只管动物吃喝拉撒,它的岗位职责还包括动物饲养繁育、丰容、科研等。把这份工作做好,需要专业知识和素养,以及持续的学习能力。

近年来,有不少与马雅有类似教育背景的海归名校毕业生入职上海动物园,他们都需在一线岗位轮岗半年,再根据专长,参与到科研或文创项目中。

记者:朱亦敏

来源:新闻坊

点赞(0)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