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世界泳联近日公布2024年运动员兴奋剂检测数据,接受检测最多的前32位竟然都是中国选手。
巴黎奥运会银牌得主唐钱婷以38次的检测次数高居榜首,覃海洋以35次紧随其后,叶诗文、汪顺、潘展乐等也都在30次以上。而外国选手最高的检测次数也不过22次。
令人诧异的数字,再次印证了中国游泳奥运冠军张雨霏的那句话:“中国运动员接受兴奋剂检测的次数是全世界最多的!”
这并非孤例。据世界泳联2023年数据,该年度覃海洋接受兴奋剂检测高达46次,其一人的检测次数比四五个外国奥运冠军的总和还多。与其同项目的英国“蛙王”皮蒂,全年仅检测了9次。
至于检测结果,大家也都看到了,中国运动员无一例外,清清白白。
(二)
为了维护运动赛事的干净,兴奋剂检测当然必要,但原则是一视同仁,为何偏偏中国运动员检测次数高出一大截?有没有傲慢与偏见作祟?
作为奥运产金大项,田径、游泳等一直被西方视为绝对统治之地,也让一些人产生了“只有西方人才能夺金”的错觉。这种情况下,中国游泳队近年来异军突起,自然引来了更多“关照”。可笑的是,有西方人士还将此标榜为“质疑精神”,可如果真是秉持质疑一切的精神,为什么中国运动员游得快的时候要被质疑,却从没人质疑菲尔普斯?
此外,还有一个更为关键的幕后推手,那就是以美国为代表的一些国家,长期运用舆论霸权抹黑中国游泳队,把兴奋剂问题政治化、工具化,并反复向世界反兴奋剂机构(WADA)等施压。即便世界泳联、WADA等多次驳斥谣言,甚至在奥运会新闻发布会上力挺中国游泳队,美国反兴奋剂机构(USADA)、《纽约时报》、德国电视一台等机构和媒体仍不停散播有关中国游泳运动队的谣言,卑劣至极。
巴黎奥运会期间,国际兴奋剂检测机构(ITA)在接受中国媒体采访时就直言,媒体对中国游泳队的报道的确导致了中国游泳队奥运会前的额外检测。国际奥委会委员、中国奥委会副主席于再清也曾指出,针对中国队的检测要求其实并非出自WADA,而系某些国家背后施压。
(三)
猛打“嗑药牌”,无非是为了干扰打压中国游泳运动员,维护自己的泳坛霸主地位。
某种程度上,他们也得逞了。
巴黎奥运会期间,“中国游泳队10天内接受兴奋剂检测近200次”,中国游泳运动员的作息受到极大干扰,“早晨6点还没睡醒就来了,中午午休也来,没办法只能在酒店大堂沙发休息,晚上九点多还来,要一直熬到下半夜”。
不过真金不怕火炼。潘展乐一人独揽两金、张雨霏收获六枚奖牌、中国队打破美国在4×100米混合泳接力项目上长达40年的垄断……
顶住干扰、全力以赴,中国游泳队员们在巴黎用实力击破质疑,让一些人的如意算盘再次落空。
(四)
自己身上痒,非在别人身上找虱子。美国人叫嚷得那么厉害,可自己经得起查吗?
据披露,90%的美国运动员,包括职业和大学体育运动员没有遵守WADA相关条例;在东京奥运会赛前一年中,31%的美国运动员没有得到充分的兴奋剂检测;美国某些队伍集中患上哮喘病、多动症,因此“持证吃药”,且赛后不分人种“面如紫薯”……
即便是被检测机构确认“嗑药”,美国运动员也能毫无阻碍地出现在赛场之上。去年,WADA公开指控称,美国反兴奋剂机构(USADA)长期掩盖、纵容使用兴奋剂的运动员参加比赛,并让这些运动员充当所谓“污点线人”。
在确凿证据面前,USADA最终承认一系列事实,但声称“无论是公布结果还是取消成绩,都会将该运动员的生命安全置于危险境地”,胁迫WADA不要公开丑闻,甚至使用了“我们评估后认为,WADA只有接受别无选择”这样令人瞠目结舌的说辞。
一面强词夺理、瞒报纵容,一面攻讦中国和其他国家运动员,实在荒谬。看来,美国一些人确实“兴奋”过了头。
网友质疑美国游泳运动员用药导致脸色不正常,美媒与其他媒体图片存在明显的色差。图源:玉渊谭天。
(五)
眼下,奥林匹克会旗已从巴黎传到洛杉矶,可美国在兴奋剂领域的无赖、强权做派,令各国运动员乃至国际奥委会官员十分担忧。
尤其是,2020年生效的美国《罗琴科夫反兴奋剂法》赋予美国“对美国运动员参加赛事中的兴奋剂涉案人员提出刑事指控和判决”的权力,甚至起诉国际奥委会的“域外刑事管辖权”。与此同时,该法将奥运会在内的所有重大国际赛事都涵盖在内,却唯独不适用于美国国内职业联赛,着实是赤裸裸的双重标准。
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
面对污蔑,中国运动员一次次证明了自己的清白。
可对于成堆的铁证,美国什么时候能给出像样的说法?
撰文:晁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