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美国的制裁大棒似乎准备挥向中国造船业。
据外媒报道,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近日完成了所谓“调查报告”,结论是中国使用财政支持、偷窃技术等“不公平”政策和做法,主导了全球海运、物流和造船行业。
依靠这堆“莫须有”的罪名,美国对中国指手画脚,再次把自己包装成“不公平”的受害者。这种操作套路,着实让人审美疲劳。
不妨看看,中国造船业是如何强大起来的?
犹记得改革开放之初,刚开始“市场化”的中国造船业,必须完全切换一套新的船舶设计建造标准,面临着订单、产能及技术“从0到1”的严峻困境。 彼时的中国船企拿出了“从头再来”的劲头,对照着全新技术体系,列出380多条难题,再一条一条攻克和消化,一步一步缩小与国际标准的差距。最终,1981年,经过艰难摸索,“长城号”实现18个月准时交付,并以几乎“零误差”的成绩通过验收,中国造船业首次向国际市场证明了自己“能行”!
完成起步后,中国造船业继续紧抓机遇、埋头苦干。21世纪初中小型、散货船等船型利润少、市场小,发达国家看不上,中国就进入这部分市场进行产业积累;2008年金融危机导致全球造船业出现“寒潮”,不少国家停止对造船企业的政策支持,中国政府展示巨大决心和战略定力用“逆周期”政策为行业护航;近些年全球市场需求出现新变化,中国船企锚定先进、勠力创新,先后攻克了邮轮、大型LNG船等一系列先进船型的技术难关, 最终在今天形成船舶产品全谱系总装建造能力,可制造全球18种主要船型,且其中14种船型新接订单位列全球第一。
回顾中国造船业40多年的发展之路, 从世界边缘到舞台中央靠的是自主创新的决心、产业升级的定力以及辛勤劳动的汗水,而美国只会高高举起所谓“不公平贸易”“盗窃知识产权”等老掉牙的大棒,对中国人的不懈付出进行无端污蔑。
从钢铝产品、光伏板,到新能源汽车、船舶,美国频繁指责中国产业发展“不公平”,彻底暴露了“美式公平观”的荒谬。在《芯片与科学法案》《削减通胀法案》对美国产芯片、电动车进行大肆补贴时,美国没有觉得“不公平”;强制TikTok“卖身”时,美国没有觉得“不公平”;要求美国企业不要在人工智能、半导体等领域和中国企业开展合作时,美国没有觉得“不公平”…… 说白了,有利于巩固美国霸权地位、保证美国无法被超越,才是“公平”;有利于美国利益最大化、他国利益最小化,才是“公平”——那么,这是哪门子的“公平”?还是霸凌你没商量?
押着相似韵脚的历史反复阐述了一个事实:美式公平就是不讲公平。当然,美国的“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中国在产业上所取得的领先地位从来不是依赖外部施舍,而是依靠自身的努力与智慧,打是打不倒、卡是卡不死的。反观美国,反而是自己将许多产业搞到没落。二战期间,美国平均一周下水一艘航母,展示了强大的工业能力。但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造船业就逐步丧失了市场竞争力,造船厂数量从300多家锐减到如今的20家不到。与之同时,借世界金融市场一体化的东风,华尔街金融资本全线出击,从80年代起仅用20年便创造出了2000多种金融衍生品,将道琼斯指数推上了一万点。 “钱生钱”如此容易,制造业还怎么搞?空心化是必然的。面对这个现实,美国还想“内病外治”“讹人背锅”,结果就是自取其辱、坑人害己。
造一艘船的生意,在造船人眼里很纯粹,那就是造出一艘能被现代化国际标准认可的船、一艘别人需要的船。“中国船”筚路蓝缕,从船坞内驶向世界市场中心,美国的绊子只会暴露自身的卑鄙,阻止不了“中国船”走得更远。
撰文:鲍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