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前,18岁的我,趴在课桌上,将所有高考志愿填上了新闻学院。那些日子,我几乎天天守候在电视前,等待《焦点访谈》开播,等待将电视里记者的提问抄满小小的笔记本。

但是,我心里一直揣着一个问题,什么是记者?好记者是什么样?

□ 邵晶(右一)在《我的北京我的家》大型直播活动现场

一、好记者需要新闻洞察

社会纷繁复杂,记者需要新闻洞察。

2014年,医患矛盾成为社会焦点。当时,我和北京卫视团队创办了全国首档医疗纪实节目 《生命缘》。当联系采访医院时,遭到了拒绝,很多医生说,你们不来报道,就是对我们最大的支持。后来,我们想方设法找到了一位胸外科医生。他说自己在手术前一天,从来不敢去见病人。因为肺癌晚期病人很多都下不了手术台,他睡觉时满脑子都是去世病人生前的画面。他说羡慕记者,因为不必面对这种苦痛。他说着说着就哭了,我也哭了。那一瞬间,我读懂了重症医学的局限和无奈。于是,我们在《生命缘》中放弃了高大上的人物“表扬稿”,真实报道手术失败、患者死亡案例。逝者的妻子看到医生24小时不眠不休抢救丈夫的艰辛,深受感动。虽然手术失败,但仍坚持来感谢医生。人心相通:我们的报道打通了医者和患者之间的心门,在全社会重塑了医患互信的力量。数年后,我又偶遇了这位胸外科的医生。他说:“那一年我本来想辞职的,但是《生命缘》给了我力量,所以我坚持到了现在,我又救了很多的病人。”那一天是初冬,阳光洒在这位医生一尘不染的白大褂上。

凭借着新闻敏感和独立思考,《生命缘》不仅得到很多医生和患者的信赖,还开创了单一栏目八年四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奇迹:开播首年,《生命缘》凭借新闻报道《无影灯下的生死博弈》,第一次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2015年,我们关注儿童器官捐献缺失,带动北京器官捐献明显提升,第二次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2020年,团队在新冠肺炎疫情刚暴发吞噬生命之际挺进北京和武汉ICU,用上百个来自武汉和北京的系列纪录片,三度荣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2021年,我们以“百年协和”的独特视角在众多建党百年报道中令人耳目一新,第四次折桂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一个好记者应当具备什么样的品质?

什么是记者?记者要回答时代之问、人民之呼、百姓之盼。

2018年,面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的时代之问,北京着力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身为首都记者,我和团队主动思考,创办全国首档基层治理现代化节目 《向前一步》,栏目三次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栏目提出了“媒体治理”的新闻理念,成为北京市长调度会上撬动超大城市治理的重要抓手;在新闻节目中引入模式化创新,《向前一步》抉择时的跨线环节,成为难以复制的独家标志;节目还被全国多个基层部门当作学习材料。

记得开始制作《向前一步》时,把基层政府和百姓聚集在一起录制非常困难。方庄一个小区,旧物业管理一塌糊涂,水是黄的,树全枯了。小区业主要求更换物业,但需要先成立业委会,一个多月了,小区无人响应。于是,记者用一天一夜的时间敲开了600户居民的门,录制了12小时,终于帮助小区成立了业委会。业委会的新主任是一位老先生,70多岁的他带领业委会,把小区管理得非常好。老先生每年都会给我们寄小区的图册。他说他在我们录制场地附近栽了一棵树,如今已枝繁叶茂。现在,他已经快80岁了,但是仍然在业委会发光发热。当年记者敲开600户居民家门的勇气,改变了他的选择,他愿意为小区终身服务。

正是因为满怀着要回答时代之问、人民之呼、百姓之盼的责任和使命,所以我和《向前一步》的团队,不放弃啃每块“硬骨头”。《向前一步》里几乎都是近十年解决不了的基层“最难题”。我们曾经为了打通一条十几年的断头路,无数次被拒之门外;我们曾用9个月说服14个部门现场办公,解决小区之间10年未解的路权之争,等等。

三、好记者要对人民充满感情

什么是记者?只有对人民充满感情,才能将满腔热血化作妙笔,为百姓奔走,为群众发声。

近年来,“困在系统里的外卖小哥”备受关注。我和团队开创了“局处长换位真体验”新闻样态,让手握实权的管理者在聚光灯下感受民生,推出报道《北京一处级干部当外卖小哥:12小时仅赚41元》,打造了阅读量超过25亿次的正能量爆款,并促成两大外卖平台逐步取消对外卖小哥的超时处罚。我至今仍记得我们跟拍的外卖小哥说:“你们坐在空调房里的人,能知道我们天天风吹日晒的艰辛吗?但是我相信你们的报道,能够实现我们这个群体真实的期盼。”那一刻,我看见了外卖小哥眼里的泪和光。

什么是记者?记者就是新闻铁军,新闻就是命令,风雨无阻,随时出发!《生命缘》和《向前一步》团队,被称为新闻铁军,生死不惧。新冠疫情刚暴发时,22位记者深入武汉和北京的生死一线,距离重症病人不足一米,很多镜头是生命与生命的交换。我每天都在机房一边连夜编片,一边等待大家报平安的电话,不接到最后一个电话绝不离开,我经常强忍泪水鼓励那些被我视为兄弟姐妹的战友们。因为人手不足,我们的记者进入隔离区后,帮助病人寻找失联的亲人,给昏迷的重症患者带来家属的鼓励,我的同事们在抗疫中表现出了强大的敬业和牺牲精神。2023年,北京经历了140年一遇的特大暴雨。我的很多同事都经历了生死一线。有人跟拍直升机转运病人;有人刚刚走过洪水泛滥中的铁路桥,那座桥就在身后垮塌;还有的,摄像机被落石砸坏,继续用手机完成拍摄。

如果你问我们为什么这么做?答案很简单:我们是记者,新闻在哪里,我们就在哪里。

其实,我和团队该感谢那位外卖小哥、感谢那位医生、感谢那位老人、感谢很多采访对象,是他们的信任,让我们的报道有了人民赋予的力量,让我对记者这个职业愈发热爱。

那么,什么是记者?记者,就是把自己活成一道光,有人会借助你的光走出黑暗。请相信自己的力量。请相信,会有人因为相信你,而开始相信自己。

记者,就是要做好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用镜头和笔肩负起这份职业赋予的责任与担当,给困惑者方向、让彷徨者坚强、予软弱者力量、为奋斗者鼓掌。 (作者系北京广播电视台科教频道中心主任、第18届长江韬奋奖长江系列获奖者)

本文刊登于《中国记者》2025年第1期

原标题:《记者的光亮》

新媒体编辑:梁益畅 李炜(实习)

点赞(0)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