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刁明杰

近日,受蛇年首场寒潮影响,青岛迎来大风降温天气,青岛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青岛市急救中心发出提醒,青岛市区最低气温创今年入冬以来新低,风寒效应显著,脑血管疾病患者逐渐增多,脑卒中进入高发季。

2月8日,青岛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出提醒,此次冷空气过程以大风降温为主,降水较弱。低温叠加强风,风寒效应显著。中心环境卫生所工作人员介绍,风寒效应是指在一定气温下,因风力的增加,而造成体感温度比气温明显偏低的现象。这是因为风会加速人体热量散失,使体感更冷。具体来说:当气温在0℃以下时,风力每增加2级,体感温度会降低6℃到8℃。“接下来两天低温将持续,今天全市基本均为高健康风险,明天虽然温度不会下降,但是因为滞后效应,高风险全部上升为极高风险,提醒大家特别注意健康防护。”

低温天气,市民需关注呼吸系统疾病、骨关节相关疾病特别是心脑血管疾病造成的危害。此外,冬季干冷、多风的天气容易使人体皮肤干燥缺水、机体内环境失衡,皮肤受刺激引起刺激性皮炎、炎症和湿疹等。研究发现,低温还会导致肾脏疾病的发病率增加,对消化系统也有影响。

青岛市急救中心工作人员介绍,受天气影响,青岛市脑血管疾病患者逐渐增多,脑卒中进入高发季。脑卒中,俗称“中风”,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引起出血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引起脑组织缺血及损伤。具有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和经济负担重的特点。脑卒中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两大类。缺血性脑卒中又称为“脑梗死”,是脑卒中最常见类型,约占 80%;出血性脑卒中又称为“脑出血”,约占20%。

冬季如何预防脑卒中?

1.注意保暖,及时增添衣物,防寒保暖,降低气温变化对血管的影响。

2.冬季天气寒冷干燥,应及时补充水分,防止血液黏稠度升高。

3.冬季天气寒冷,热量消耗大,人们往往更偏爱高热量、高油脂的食物,也容易提升血液黏稠度。应养成低盐、低脂、清淡的饮食习惯,多吃蔬菜水果,减少高盐、高热量、高脂食物的摄入。

4.冬季体育锻炼宜在天气较暖和的时候进行,避免因天气寒冷给脑血管带来的额外压力。

5.家有老人,尤其“三高人群”患脑血管疾病的风险远高于正常人,应做好日常监测和检查,做好防范,合理用药,保持血压稳定。

脑卒中发病征象与识别

发病征象:

1.突发头痛:尤其是与以往不同的剧烈头痛或头痛性质改变。

2.头晕或眩晕:感到天旋地转或自身摇晃不稳。

3.一过性视力障碍:如视物模糊、眼前发黑、一过性单眼或双眼失明等。

4.言语不清或理解困难:说话含糊、吐字不清或听不懂他人说话。

5.一侧肢体麻木或无力:可表现为上肢或下肢突然无力、持物不稳、行走拖地等。

6.口角歪斜。

7.吞咽困难。

8.走路不稳,平衡失调。

9.意识障碍或精神异常:如嗜睡、昏睡甚至昏迷,或性格、行为改变等。

记住“中风 1-2-0”,快速识别“中风”

“1” —看1张脸,请患者笑一笑,露出牙齿。患者两侧口角不对称,面部向一侧歪斜,不能做鼓腮动作。

“2” —查2只手臂,当患者坐位或站位时,请患者抬起两只胳膊,向前平行伸直,与躯体成90度角,10秒内患者一侧胳膊无力下垂或不能抬起。

“0” — 听语言,请患者说简单的语句,如“早起的鸟儿有虫吃”,患者发音模糊,含混不清,或者完全失语。

如果患者出现以上任何一种症状,有72%的可能发生了脑卒中;如果三项都不正常,发生脑卒中的可能性超过 85%,要立刻拨打急救电话120。

脑卒中急救常识

脑卒中的救治效果具有极强的时间依赖性。越早发现治疗,发病所造成的后续损害越小,恢复的可能性越高。

1.立即拨打120 急救电话。

2.让患者停止活动,安置其舒适体位,不要随意搬动,尤其要避免头部活动。如患者伴有恶心、呕吐,应将其头偏向一侧,避免呕吐物引发窒息。

3.保持气道通畅,及时清除口腔分泌物和呕吐物,不要喂水、喂药,防止误吸。

4.保持周围环境安静,空气流通,有条件者给予吸氧。

5.安慰患者并注意保暖。

6.对摔倒患者,检查其有无外伤,若有出血或骨折,应给予止血包扎或者骨折固定。

7.记录患者的发病时间,需精确到分钟,如患者在睡眠中起病,则以患者最后表现正常的时间作为发病时间。

8.陪伴患者,密切观察其病情变化,直到120急救人员到达。若患者心跳呼吸停止,应立即进行CPR(心肺复苏术)。

9.由120尽快送院,进一步检查治疗。对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发病后4.5小时内进行静脉溶栓治疗,6至24小时内进行血管内介入治疗,可以大大降低其病死率和致残率。对于出血性脑卒中,则需要根据出血类型和出血量来决定治疗方式,如由动脉瘤或血管畸形引起的脑出血,则需要外科手术或介入治疗来修复血管。

点赞(0)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