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刘俊华
通讯员 史丽
面朝三峡大坝,湖北秭归县博物馆(新馆)自正月初一开馆以来,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八方来客。截至正月初九,累计接待参观者逾4万人次,单日最高接待量突破4600人,成为展示长江文明、传承巴楚文化的重要文化地标。
东周虎钮铜錞引人瞩目
秭归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8000余件(套),文物时代也从石器时代一直延续至今。依托得天独厚的文物资源而建的秭归县博物馆文物基本陈列展位于三峡移民博物馆二层,展陈面积430平方米,陈展出文物406件(套)。该馆以“秭归春秋”为主题,展陈内容包括前言、史前之光、巴楚风流、千年归州、红色记忆、结语六大部分。
秭归位于长江西陵峡两岸,是巴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境内有丹阳城遗址,西陵峡和香溪河两岸楚巴文化遗址遗物星罗棋布。巴人和楚人在秭归这片土地上创造了独特的文化,巴文化崇虎、尚武,楚文化尽显浪漫和神秘。两种文化在秭归交汇融合,形成了相互融合而又各有特色的巴楚文化。
步入展厅,仿佛畅游于历史画卷,起笔落笔之间诉说着时光的沧桑。
馆藏中,东周虎钮铜錞于是巴民族用于指挥军队进退的军乐器。出土于杨林桥镇下马台,形状近似桶形,顶部中央铸有虎形钮,虎形仰头张嘴,倨牙翘尾,造型生动细腻。巴人以虎为图腾,认为虎能带来力量、守护和庇佑。东周时期文化交流频繁,虎钮铜錞于反映了巴文化与楚文化的融合,展现了多元文化碰撞下的独特艺术风貌。
馆内现藏东周越王州勾剑,是楚文化的生动见证。它出土于归州镇香溪卫生院,剑两面分别刻铸特有的双勾鸟虫篆书浮雕铭文“越王州勾”“自作用剑”,剑首为盘形,剑身表面与柄、格的黑漆古色硫化层迥异,铭文清晰可见,显示了剑的非凡身份,是研究越国文化的重要文物。
东周越王州勾剑
东周在秭归的历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周成王封熊绎于楚蛮、楚国灭夔、巴楚征战等事件,带来了巴文化和楚文化的激烈碰撞与交流,巴人的文化、习俗、艺术等元素随着战争传播到秭归,与当地的楚文化相互交融,丰富了秭归的文化多样性,为秭归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特色。
秭归还是屈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有屈原祠及诸多相关遗迹,流传大量传说,民俗与屈子相连,文物、精神传承不断。秭归博物馆收藏的出土于秭归县沙镇溪镇树坪村屈家坪的两柄战国楚式铜剑,为国家三级文物。在屈原的作品中多次提及剑,如《九歌・国殇》中的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楚地尚剑,剑不仅是实用兵器,也象征着君子才德,更是秭归“屈原文化”的重要见证。
“博物馆是连接着过去和现代的桥梁”,秭归县文保中心副主任望青松表示,新馆将深化与三峡文化研究机构的合作,通过特展、研学、非遗活化等形式,让巴楚文化的时代价值在新时代绽放异彩。
(来源:极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