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黄志刚

通讯员 胡孟越 黄洋 蔡健

清朝咸丰九年,中医黄书贤在今湖北省江陵县郝穴镇创办松鹤堂,为民众看病,附带卖药。“修合虽无人见,存心自有天知”,这是黄氏中医几代人传承的家规,也因此在当地留下了悬壶济世的美名。

2月5日,极目新闻记者从江陵县获悉,近日,当地组织中医名家来到松鹤堂坐堂问诊,并借助传统中医诊疗手段为市民诊断病情,开具中草药药方,此举标志着停诊了60年的松鹤堂重新迎来中医服务。

百年松鹤堂,孕育了悬壶济世美名

走近江陵县郝穴镇西湖路的老街,古色古香的明清阁楼式建筑——松鹤堂便映入眼中。整栋建筑坐南朝北,为上、下两层,顶部有5只仙鹤雕塑,下部居中为入室门口。

“大夫很热情,服务态度很好。我年纪大,专门有工作人员为我服务。”走进大厅,前来问诊的江陵市民张女士告诉极目新闻记者。

中医在松鹤堂给市民看诊。 (通讯员供图)

一旁候诊的潜江市民熊先生称,他在网上看到了松鹤堂有专家坐诊的消息,专程赶来体验。“松鹤堂历史悠久,是中医的一块招牌。”熊先生说。

江陵史志学会会长汤立中介绍,根据族谱记载的信息推断,黄氏家族的兴盛,始于明末清初,到清朝乾隆年间,松鹤堂的建筑格局便已成形。到了清朝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黄氏家族第七代中医黄书贤创办“松鹤堂”,专为民众看病、卖药,由此便开启了松鹤堂悬壶济世的百年征程。

松鹤堂外景。(通讯员供图)

“现存的松鹤堂建筑大概有接近300年历史。”汤立中说,“最早,松鹤堂总共有七重建筑,居住着黄氏大家族20多户小家庭。”

汤立中介绍,最初松鹤堂的第一重建筑就位于如今西湖路的马路中间。百余年时间内,因战火、灾害和城市建设等因素,目前的松鹤堂仅剩一重建筑。

百年松鹤堂,将“修合虽无人见,存心自有天知”的黄家祖训悬挂于中堂。(极目新闻记者 黄志刚 摄)

松鹤堂有个行规——严把药材质量关,不是道地药材不准进店;严格“遵法炮制”,未经炮制的药品不准出售。为此,黄书贤还亲手书写了“修合虽无人见 存心自有天知”的楹联,并挂在松鹤堂的中堂,以此告诫药铺伙计遵守职业道德。

停诊一甲子,松鹤堂重开中医问诊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松鹤堂聘请的郎中先生、招收的学徒共计超过二十人。因医药并存,又医德高尚,松鹤堂名声大噪,许多病人慕名而来。

“当时,有湖南一带的灾民来松鹤堂求医,松鹤堂只收半费或免费。”汤立中说,文献记载了不少松鹤堂悬壶济世的善举。

1954年,松鹤堂的总管夏顺珍响应政府号召,率全体员工加入当时的郝穴镇中西医联合诊所。1964年,汤立中也成为一名中医,在松鹤堂上班。当年下半年,松鹤堂终止了中医服务。

松鹤堂主体建筑为“回”字形的双层式砖、石、木质阁楼,中部用砖、石铺设八方形“天井”。 (极目新闻记者 黄志刚 摄)

“后来,松鹤堂被当作仓库用,还一度被废弃。”汤立中说,作为一名中医传承人,目睹了松鹤堂的没落遭遇,他不禁感到惋惜。

百年松鹤堂不仅见证了历史,更传承了优秀的中医药文化。2023年,江陵县争取专项资金实施松鹤堂展示利用工程,以松鹤堂百年老店为切入口,全面展示江陵中医药文化。

修缮后的松鹤堂,复原了老中药铺的场景。(极目新闻记者 黄志刚 摄)

修缮后的松鹤堂,一楼还原了药铺功能,兼具坐堂问诊功能。二楼为中医药文化展示区,全面展示不同时期松鹤堂的故事。

修缮后的松鹤堂,二楼成为中医药文化陈列馆。(极目新闻记者 黄志刚 摄)

“邀请省市知名中医到松鹤堂坐诊,不仅能方便群众就近就医,还有助于发扬百年松鹤堂的金字招牌。”江陵县中医医院副主任医师黄军介绍,目前,松鹤堂的专家坐诊时间为每周日上午8时30分至12时,“期待松鹤堂成为阐释中医药文化的载体,带动中医在江陵进一步发展壮大。”

(来源:极目新闻)

点赞(0)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