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

山西今年将造林260万亩 力争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2.6%

记者近日从山西省林业和草原局获悉,今年山西将科学推进国土绿化,通过实施“三北”工程,高标准完成260万亩营造林任务,力争全省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2.6%。地处黄土高原的山西过去缺林少绿,生态脆弱,2010年全省森林覆盖率仅为18.03%。近年来山西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为主战场,推进大规模造林绿化。2024年山西累计完成营造林319.03万亩,超额完成300万亩的目标任务。在山西省临汾市蒲县黑龙关镇附

平凉“海绵城市”建设显成效 生态宜居未来可期

中新网甘肃新闻2月10日电 (周瑛)近年来,平凉市积极响应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号召,立足自身地理特点,创新推进“海绵城市”建设。通过一系列生态化改造措施,城市面貌焕然一新,不仅有效解决了内涝问题,更实现了雨水资源的高效利用,为黄土高原地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与此同时,中国电信平凉分公司主动服务对接平凉市“三区一城市”发展战略,结合平凉地理优势,充分发挥央企技术和云网融合优势,以智慧城市建设为

新华视点|推动乡村产业提质增效 做好“土特产”文章

2024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推动乡村产业提质增效,做好“土特产”文章,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完善联农带农机制,促进农民增收。在大江南北,许多地区着笔“土特产”这篇文章,以小切口带动产业,让农民搭上致富快车,收入稳步增长。鸟巢蕨,因叶片形同绿如意,海南部分地区老百姓将其称作“如意菜”。海南万宁市北大镇尖岭村,近年来利用橡胶林下闲置的土地空间发展林下种植。随着种植和采摘的面积逐渐扩大,这种稀有蔬菜成

黄土高原风力侵蚀与生态水文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成投用

新京报讯 据水利部消息,近日,由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牵头建设的黄土高原风力侵蚀与生态水文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在十大孔兑地区建设完成并正式投入使用。观测站建设历时半年多,已通过为期2个多月的测试运行工作。黄土高原风力侵蚀与生态水文野外站位于黄河干流内蒙古段南部十大孔兑地区,为一站三点式布局。设站区域主要生态系统类型为干旱草原,按照植被和气候的梯度分布特征,自西向东,三个站点分别设置在毛不拉

文明的坐标丨“考古新发现”探寻“何以中国”

考古是塑造民族历史认知的重要知识来源,每一项考古新发现,都在不断填补历史链条上的缺环,拓展形成新的历史认知。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布了六项“2024年中国考古新发现”。其中,浙江仙居县下汤新石器时代遗址呈现我国早期稻作农业社会样貌;徽淮南市武王墩战国晚期一号墓揭开楚国礼乐文化新内涵;吉林和龙市大洞遗址,是目前东北亚地区规模最大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旷野遗址;甘肃临洮县寺洼遗址马家窑文化大型聚落展现了50

穿越海峡的热线|在大陆读书5年,台湾女生对延安窑洞印象深刻

今年22岁的台湾女生吴宛璇在上海读书已有5年了,这些年她都是寒假回台湾和家人一起过年。不过今年除夕,吴宛璇的爸爸妈妈第一次从台湾赶到昆山,和在大陆工作的亲人一道过年。吴宛璇在台湾地区桃园市长大,她自小读书成绩就不错,高中毕业于台北的北一女中。提到为何会到复旦大学读新闻系时吴宛璇表示,台湾的文科热门专业是商学、法学,而她并不想要考这两门大家眼中所谓的热门专业,却很想学新闻学,正好家里有亲人在昆山的台

南佐遗址水稻遗存从何而来?研究称黄土高原五千年前气候适合种植

中新网北京2月23日电 (记者 孙自法)在中国西部的黄土高原上,出土大量5000年前碳化水稻遗存,究竟是当地种植?还是贸易所购?其作为仰韶文化晚期大型聚落遗址——甘肃南佐遗址(距今5100-4700年)发掘考古研究的重要谜题之一,长期以来广受学界和社会关注。中国人民大学韩建业教授团队与合作伙伴最新完成的研究发现,5000年前,南佐遗址所在黄土高原的气候条件适合水稻种植。资料图:南佐遗址发掘出土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