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歌舞

非遗登场!南都拍客打卡广州“百年花市”,看英歌舞、醒狮跃

逛花街,转大运!1月25日,广州越秀西湖花市正式开门迎客。今年的开市仪式新增英歌舞表演,英姿飒爽的演员们手持英歌槌巡游表演,与市民游客互动,喜气洋洋。2025年将迎来第一个世界非遗版春节,作为承载广府年俗文化的越秀西湖花市进一步凸显经典非遗元素,引入包括牙雕、榄雕、醒狮等10个具有广府特色的非遗项目共同参与花市展示,与南越王博物院二次跨界融合,搭建一个与市民朋友深度互动的平台,为广大市民游客呈现一

第一届海峡两岸民俗文体汇参访团走进广东汕尾

2月28日,广东汕尾,第一届海峡两岸民俗文体汇参访团嘉宾与英歌舞演员合影。第一届海峡两岸民俗文体汇将于3月1日在广东汕尾拉开帷幕,活动设置“品清湖上月·两岸共一轮”“民俗源流远·两岸一家亲”等八个板块,涵盖庙会游园、非遗展演、诗词吟咏、民俗探寻等多项活动。中新社记者 陈骥旻 摄 2月28日,广东省对台交流基地汕尾凤山祖庙内的木雕吸引第一届海峡两岸民俗文体汇参访团嘉宾。 中新社记者 陈骥旻 摄 2月

品味开心与开端(今日谈)

过好春节,年味很关键。习近平总书记的春节故事里,与人民群众一起观年俗、品年味,是格外温馨的章节。河南许昌有个“年味制造村”,专门制作社火道具,至今已有100多年。在村子里转转,找到了答案:传承讲究原汁原味,舞扇、盔头等400多种道具制作规范有序;创新讲究与时俱进,无人机让“飞龙舞凤”真正飞天,手机遥控让夜光舞龙更智能,年轻人的加入让老手艺焕发新生命……古老成为当下、现代融入传统,年味又老又新,正是

文化中国行丨“非遗”上新 点燃新春消费新活力

从北京新春庙会到上海豫园灯会,从安徽徽州鱼灯秀到广东遂溪醒狮表演,从重庆“年味”集市到内蒙古非遗年货节……首个“非遗版”春节,“非遗过大年”成为消费新热点。非遗年货花式“上新”,非遗民俗活动精彩不断,助力新春消费持续升温。“过年了,给孩子买了醒狮帽!”家住北京的赵先生告诉记者,他在社交媒体上看到的新春限定醒狮帽,其元素正来自非遗舞狮,“红白配色特别喜庆,真是憨态可掬又活泼灵动!”今年春节,人们对非

(新春见闻)广东潮汕英歌舞在青海惊艳亮相

中新社西宁2月9日电 (刘洋)2月8日晚,在西宁的最后一场演出结束,来自广东揭阳的19岁英歌舞表演者陈创鸿裹紧羽绒服,拿起氧气罐深深吸了两口。“从来没有在海拔这么高的地方跳潮汕英歌舞,感觉喘不上气”。陈创鸿笑着说。“不点花灯月不圆,不耍社火难过年。”在西宁举办的系列社火巡游活动中,当地民众意外发现,火爆中国社交媒体的潮汕英歌舞登场表演。2月7日的社火集中巡游展演更是吸引了当地超过13万民众上街观看

(新春见闻)雄安新区:多彩非遗迎新年

1月22日,正值农历二十三北方小年。英歌舞、舞龙舞狮、鹰爪翻子拳、飞叉等非遗表演项目亮相雄安新区,为观众呈上一场沉浸式非遗游园体验。图为飞叉表演现场。中新社记者 韩冰 摄图为柔术表演现场。中新社记者 韩冰 摄 图为高跷会表演现场。中新社记者 韩冰 摄 图为演员们准备表演舞龙舞狮。中新社记者 韩冰 摄 图为高跷会表演现场。中新社记者 韩冰 摄 图为英歌舞表演现场。中新社记者 韩冰 摄 图为高跷会表演

可看、可听、可参与,非遗唱主角传统年味足

过大年享非遗,已经成为大家每年必不可少的文化大餐,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可看、可听、可参与、可购买,在满足精神需求的同时,也带动了第三产业蓬勃发展。随着粤港澳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加速形成,越来越多港澳居民选择北上体验湾区年味。在广东江门赤坎古镇,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英歌舞热闹登场。英歌舞队员铿锵有力的动作,气势如虹的阵型,热闹喜庆的氛围点燃现场观众的热情。香港游客 冯女士:第一次现场看

新春游园人气旺 共赏民俗庆佳节

央视网消息:1月29日,在江苏省苏州市虎丘景区,一场精彩的新春游园会火热开场。各类特色民俗节目轮番上演,现场热闹非凡。走进虎丘景区,红灯笼高高挂起,喜庆的氛围扑面而来。击鼓表演率先登场。身着传统服饰的鼓手们,精神抖擞,在激昂的音乐中,挥舞鼓槌,鼓点铿锵有力。随后,来自广东潮州市的演员们带来了非遗表演——英歌舞。只见短棒在空中舞动,演员们时而跳跃,时而旋转,一招一式尽显豪迈之气。观众们沉浸在精彩的节

品味开心与开端(今日谈)

过好春节,年味很关键。习近平总书记的春节故事里,与人民群众一起观年俗、品年味,是格外温馨的章节。河南许昌有个“年味制造村”,专门制作社火道具,至今已有100多年。在村子里转转,找到了答案:传承讲究原汁原味,舞扇、盔头等400多种道具制作规范有序;创新讲究与时俱进,无人机让“飞龙舞凤”真正飞天,手机遥控让夜光舞龙更智能,年轻人的加入让老手艺焕发新生命……古老成为当下、现代融入传统,年味又老又新,正是